-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20110526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愛滋病就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是一種經由性行為傳染、血液傳染或母子垂直傳染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此症是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俗稱愛滋病毒)所引起的。此種病毒可侵犯並破壞人體免疫系統,使人免疫機能減低,身體抵抗力降低,導致病毒、細菌、黴菌、原蟲等可輕易侵入人體,而引起各種伺機性感染;或發生與免疫有關的癌症,最後導致死亡。
愛滋病自1981年首度於美國「疾病與死亡週報」報告,至2006年12月底止,依UNAIDS(聯合國愛滋病組織)預估,2006年全球存活之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為3950萬,2006年新增感染人數為430萬,2006年全球有290萬人死於愛滋病,愛滋病是世界性而非地區的疾病,因此被喻為本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它能威脅人類的生命,有“廿世紀黑死病”之稱。感染愛滋病毒之後,開始沒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但過了幾週,部分病患可能出現短暫性,類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輕微全身性症狀,如:淋巴腺腫、脾腫、發燒、疲倦、皮膚疹、肌肉關節酸痛……等,持續約幾天或幾週,爾後大部分症狀可自然消失,而進入無症狀的感染狀態,即所謂潛伏期。潛伏期多久會發病,到目前並無定論,或半年到5年、7年、10年或更久不等。很多學者專家研究報告,有15~20%感染者在5年內發病,約50%在7至10年內發病,發病後在3至5年內死亡,死亡率極高。愛滋病的臨床症狀千變萬化,無固定表徵,主要視其免疫功能、抵抗力強弱,感染到何種病菌,感染到身體何部位,即何種伺機性感染而定,譬如感染上肺囊蟲引起肺炎症狀,感染肺結核菌引起肺結核症狀,感染口腔念珠菌引起念珠菌症狀……等。
感染愛滋病毒到抗體產生,平均約需6~12週的時間,在此抗體尚未產生的時期,就是所謂的「空窗期」。目前最常用的檢體愛滋病毒抗體是用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粒子凝集法(PA)做初篩檢驗,其敏感度及特異性均高,兩次陽性反應後,再以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做確認試驗,以減少偽陽性反應。另外尚有病毒的培養或核甘酸測試法等種種檢驗方法。
愛滋病的治療,有三方面:
(一)針對愛滋病毒,目前臺灣已用雞尾酒式混合療法藥物,可以控制病情,延緩發病時間,但均非根治之藥物。其副作用相當大,近年則因藥物研究之發展進步,藥物副作用已漸改善。
(二)伺機性感染的治療。
(三)心理上的輔導及支持性療法,補充體力,以減輕症狀和降低痛苦。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愛滋病的病因,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俗稱愛滋病毒),屬於人類反轉錄病毒的一種,目前可分兩型即HIV-1型及HIV-2型。愛滋病毒為球狀20面體,直徑約為1,000A;最易受愛滋病毒感染侵犯的宿主細胞為T4淋巴細胞,其他如巨噬細胞、單核細胞、血管內皮細胞、B淋巴細胞、腦細胞、腸粘膜細胞亦可能被感染。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病例於1981年被報告出來,一般相信此病始於1970年代,由非洲流行蔓延到歐洲、美洲,爾後到大洋洲、亞洲,短短數年間全世界五大洲均被波及。臺灣於1984年12月發現第一個外籍旅客(美國人)病例,1986年3月發現第一個本國籍病例,爾後逐年增加;至1991年有急劇增加的趨勢,至2007年9月,篩檢出愛滋病毒抗體陽性15,183例,其中本國籍14,550例,外國籍633例,共有3,991例已發病。依本國籍14,550位個案的感染途徑危險因素分類:靜脈藥癮占38.9%,同(雙)性戀占35.1%,異性戀占23.9%,母子垂直感染占0.2%,血友病患占0.4%;年齡分布方面:88.8%以上為20~49歲者,10~19歲的青少年占3.0%;職業分布以無業最多,占37.6%、服務業占14.2%次之,工職占14.0%。
(二)臺灣病例概況(以本國籍資料分析。自2005年1月起,AIDS通報定義除出現伺機性感染和有關AIDS的腫瘤外,新增CD4小於200Cells/mm3為應報告病例。)
1、HIV感染:2004、2005及2006年確定病例分別為1,521、3,403及2,938例(共7,862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6.72、14.97及12.87。
2、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2004、2005及2006年確定病例分別為257、506及579例(共1,342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1.13、2.22及2.54。
3、2004~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