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的分布式串音测量研究进展Recent.PDFVIP

Review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的分布式串音测量研究进展Recent.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Review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的分布式串音测量研究进展Recent.PD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Review 光 电 工 程 2018 年,第45 卷,第9 期 DOI: 10.12086/oee.2018.170625 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的分布式串音测量研究进展 1,2* 1,3 1,2 1,2 1,3 1,2 1,2,4 杨 军 ,苑勇贵 ,喻张俊 ,李寒阳 ,侯长波 ,张浩亮 ,苑立波 1 150001 2 150001 3 150001 4 541004 摘要:偏振串音是指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中两个正交偏振传输模式之间在微扰点发生的能量相互耦合的现象,而沿传 输方向串音的连续分布既能够直接反映其光学偏振性能,如起偏、椭偏、消偏等特性,也能间接反映其制备工艺和外 部环境状态,如连接与固定处的应力和应变、温度状态等。因此,偏振串音是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的固有性能和环境 影响的综合体现,有望发展成为在线测试、诊断评价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性能的通用特征参量。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的 光学相干域偏振测量(OCDP)技术是实现分布式偏振串音检测的最优方法,它利用扫描式白光干涉仪实现不同偏振模式 间的干涉,对分布式串音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幅值强度进行精确测量,具有超高灵敏度、超大动态范围、超长测量长度 等优点。本文以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保偏光纤环和多功能集成光学调制器作为分布式偏振串音精确测量与应用的 范例,介绍了基于OCDP 技术的分布式串音测试原理,回顾了测量误差的来源及相应的抑制方法,如由测试光路的参 数非理想引入的静态误差以及由测试环境变化引入的动态误差,展示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的精确测 试结果。最后,结合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对分布式串音测量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偏振串音;分布式测量;光学相干域;保偏光纤(环);多功能集成波导调制器 中图分类号:TN253 文献标志码:A 引用格式:杨军,苑勇贵,喻张俊,等. 光纤偏振器件与组件的分布式串音测量研究进展[J]. 光电工程,2018 ,45(9): 170625 Recent progress of accurate measurement for distributed polarization crosstalk of fiber optic polarization component and device 1,2* 1,3 1,2 1,2 1,3 Yang Jun , Yuan Yonggui , Yu Zhangjun , Li Hanyang , Hou Changbo , Zhang Haoliang1,2, Yuan Libo1,2,4 1Key Lab of In-fiber Integrated Optics, Ministry Education of China,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2College of Scienc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3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4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 收稿日期:2017-10-09 ; 收到修改稿日期:2018-03-26 基金项目:(N2013YQ040815)(61422505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