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乳状液由于存在巨大的相界面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最终是要破坏的。乳状液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变型、分层、絮凝;聚结和破乳。 * 7.9 微乳状液 微乳状液是由不相溶的油、水和表面活性剂自发形成的外观均匀、透明、稳定的液体。例如在等体积苯和烃类体系的油中,添加油酸钾水溶液(10-2M)制成的乳状液,当加入适当浓度的己醇或戊醇时,即成为透明的乳状液。Schulman等称此弱光散射液体为微乳状液[65,66]。这是因为,在油-水界面的肥皂吸附膜中,因插入了醇分子,界面张力接近于0或成为负值,这时,油滴极度细微化而发生乳化,促使光散射减弱。对此,Friberg等认为微乳状液是增溶了液相而溶胀的活性剂胶束的分散体系[67]。Friberg改变了试剂添加顺序:首先在戊醇中加入月桂酸钾和水,月桂酸钾在戊醇中生成逆胶束,水在其中溶为透明溶液。继续加入等体积的苯,仍能和透明溶液完全混合。苯只是稀释了分散胶束的戊醇溶液,由于对溶液的结构无任何影响,所以Friberg认为W/O型微乳状液是逆胶束溶液。 1943年Hoar和Schulman描述了:当油和水与大量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有相当大量的的极性有机物存在时,可得到透明成近似透明的“乳状液”,其分散液滴小于0.1微米,甚至小到数十个埃【65】。1959年Schulman称这种分散体系为微乳状液【68】。例如苯或十六烷中加入约10%的油酸,再加KOH水溶液中和,用初生态皂作乳化剂,得到乳状液.然后再加入正己醇,可得到一种透明液体。此体系稳定性极高,分散质点在显微镜下不可见。微乳状液也称为胶团溶液。 微乳状液的形成有一般规律,即除水、油及乳化剂外,还需加入相当量的极性有机物(一般为醇类),而表面活性剂及极性有机物的浓度相当大。此种极性有机物称为微乳状液体系中的辅助表面活性剂。微乳状液就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组成。但在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时,常不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 7.9.1微乳液的类型 微乳液的基本结构是以表面活性剂定向单层分隔的不相溶的液体微区。所形成的两种液体微区中可以有一种是孤立的,也可以是双连续的【69】。因此,微乳液有三种类型:O/W型和W/O型,还有一种双连续型,这种类比较少见。在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主要存在于界面膜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和疏水基于两种溶剂分别发生溶剂化作用,结果溶剂插入定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所以,也常把这种表面活性剂层形象地叫做栅栏层。图7-22是三种类型的示意图 图7-22 微乳状液类型示意图 (a)W/O型微乳液(油连续相);(b)O/W型微乳液(水连续相);(c)双连续相(亦称中相微乳型) 在W/O型微乳状液中,在油-水界面上亲水的极性头排列得更紧密,在O/W型微乳液中在油-水界面上疏水的碳氢链排列得较紧密。双连续相结构在其结构范围内,任何一部分油形成了油珠链网组成连续相,同样体系中的水也可形成水珠链网连续相。这两种链网相互贯穿,形成油水双连续相结构。双连续相结构是经过理论与实践证实了的。在其结构范围内,任何一部分油形成了油珠链网组成油连续相。同样,体系中的水也形成水珠链网连续相。油珠链网与水珠链网相互贯穿与缠绕,形成了油、水双连续相,它具有O/W和W/O两种结构的综合特性。 微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体系中油-水界面的本征曲率。具有自动弯向油相的界面体系趋于形成水包油型微乳液,具有自动弯向水相的界面体系趋于形成油包水型微乳液,当界面曲率很小的时候则倾向于形成双连续相微乳液,即微乳中相。 助表面活性剂除了和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降低表面张力外,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可增加界面膜的柔性,使界面更易流动,减小微乳液生成所需的弯曲能,使微乳液更易形成。 微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体系中油—水界面的本征曲率。 具有自动弯向油相的界面体系趋于形成水包油型微乳液, 具有自动弯向水相的界面体系趋于形成油包水型微乳液, 当界面曲率很小的时候则倾向于形成双连续相微乳液,即微乳中相。 * 微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体系中油—水界面的本征曲率。 具有自动弯向油相的界面体系趋于形成水包油型微乳液, 具有自动弯向水相的界面体系趋于形成油包水型微乳液, 当界面曲率很小的时候则倾向于形成双连续相微乳液,即微乳中相。 微乳状液液珠非常小一般在10 nm~20nm,因此常被看作为单分散体系,其外观呈灰色半透明或透明。若透射光为红色,反射光为蓝色微乳液呈灰色半透明,若微乳液的透色光及反射光均为无色则微乳状液呈无色透明体。 微乳状液也具有导电性,O/W型的微乳液导电性较好,W/O型的导电性较差。 由于微乳液的油-水界面张力低,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6mN/m~10-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