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回跳模型从经典走向未来-NSFC.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弹性回跳模型从经典走向未来-NSFC

第 36卷 第 3期 地 震 地 质 Vol.36,No.3 2014年 9月 SEISMOLOGYANDGEOLOGY Sept.,2014 - doi:10.3969/j.issn.0253 4967.2014.03.021 弹性回跳模型:从经典走向未来 刘力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029) 摘 要  弹性回跳模型包含 3个基本要点:1)地震来自于断层的运动;2)断层运动导致其两侧的 岩石发生不均匀的弹性变形,积累巨大的能量,地震中部分弹性能得以释放;3)在断层带的各个点 上积累能量的过程是缓慢而不均匀的。Brace(1966)提出弹性回跳的物理机制应当用摩擦滑动过程 中出现的不平稳滑动(jerkyslidingmotion或stickslip)来解释。Byerlee定律以量化形式表达了地壳摩 擦规律,但是没有给出变差的范围。用弹簧滑块模型比拟粘滑,摩擦单元被抽象为刚性滑块,变形 被归结于实验加载机的机械框架。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所谓的速度依赖性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速度扰动所带来的摩擦系数变化远远小于材料本身摩擦系数波动,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刚 性摩擦滑块的假定与实验观测不符,本质上违反了弹性回跳模型所描述的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回到 经典就是回归对地震现场问题的研究,这是正确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地震机制 弹性回跳 摩擦 粘滑 岩石变形 - - - 中图分类号: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 美国旧金山1906年大地震之后4年,数学物理博士、冰川学家 HarryFieldingReid发表了 文章《地震力学》(TheMechanicsoftheEarthquake)(Reid,1910)。他利用旧金山地震后的现场 调查资料与 USGS的地震数据,清晰明确地阐述了断层与浅源地震之间的相关性,首次提出用 弹性回跳模型来解释浅源地震的力学机制。弹性回跳理论使 Reid作为地震学家声名鹊起,文 章发表的第2年Reid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晋升为地质与地貌动力学教授,同年被选为美国科 学院院士,1924—1926年担任了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主席,后人称之为美国地球物理第 一人。 弹性回跳模型包含 3个基本要点:1)地震来自于断层的运动;2)断层运动导致其两侧的 岩石弹性变形,积累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在地震中得以释放;3)在断层带的各个点上积累能 量的过程是缓慢而不均匀的。 然而,弹性回跳面临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震前的变形量到底有多大?Reid所绘制的震 前栏杆式变形位错现象(图1)能被看到吗?USGS在介绍弹性回跳理论网页的最后,特别附加 了一句:“这张图极大地夸张了变形量。实际上,变形分布在很宽阔的范围上,只有用精确的 仪器才可能看到,例如 GPS。”。这一句表面上是提醒读者的话,实际上把问题指向了 Reid: 1910年还没有 GPS这样的高精度仪器,您是怎么看到震前变形的?Reid得到这个模型所依据 的还真的不是栏杆式的变形,他只是画了一个示意图来解释弹性回跳模型,后人找到了Boli nas的照片放这里,恰好配成了一对。他所依据的是地震前后的大地三角测量。通过三角测量 - - - - 〔收稿日期〕 201404 15收稿回。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断层失稳滑动观测与瞬态过程分析”项目资助。 826 地 震 地 质 36卷 数据,他观测到了震前变形,并且注意到,变形 强度随着远离断层带逐步变小。然而,没有全面 给出变形量依旧是一个遗留问题。 弹性回跳理论留下的这个问题成了 Reid的 软肋,他在 77岁高龄时遇到了来 自 Jef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