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课程传统引进与渊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小学课程传统引进与渊源

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引进与渊源 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 黄甫全 电话:86-20宅) 传真:86-20 email:huangfq@scnu.edu.cn 小学教育07级 2008/6 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中的热点是: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小学课程改革! 1、关系重大: 关系未来教育! 关系未来几代人! 关系未来中国! 2、争论剧烈: (1)台湾:数典“忘祖”——没有历史课 追新“缺德”——没有德育课 (2)大陆:“虚无主义”——“三无: 无教育——教育回归生活, 无课程——大课程, 无教学——对话 …… 3、怎样认识和参与新课程改革?!!! 学习和掌握发展中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参与; 从小学课程的历史与改革说起。 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引进与渊源 一、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传统 (一)西方小学课程的历史演变 我国课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衬托着的是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 西方课程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归纳出四种循序相连的不同课程形态: 第一是流行于学校课程产生到公元前6世纪的“原始”课程, 第二是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艺术”课程, 第三是流行于15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的“学科”课程, 第四是流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经验”课程。 参见黄甫全.论课程范式的周期性突变律[J].课程·教材·教法,1998,(5).7-12. (二)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传统 我国的学校课程也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传统渊源。 早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的末期,就创立了最早的有虞氏之“庠”、夏氏之“序”等学校教育,也就孕育出了学校课程。 到了近代,西方学校课程连同其学校制度一起,在强力作用下被引进而本土化,形成了当代新型课程。 概括起来,与西方相比较,我国漫长的课程发展史上,依次出现的有三种课程形态,即 “原始”课程, “艺术”课程和 “学科”课程。 (一)“原始”课程 据考古所发现的古籍记载,中国的“原始”课程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1、西方的“原始”课程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 2、我国的“原始”课程则有明显的不同,是以道德教化为目的,虽然也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但以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为主。 我国的“原始”课程可以尧舜实施的“德教”课程为典型。 参见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35-38. 尧舜时期的“德教”课程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五教”、 “三礼”和 “一乐”。 “五教”,即五常之教,指 “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和 “子孝”, 使受教育者“明人伦”。 “三礼”,即 “天神、地祗(Qì)、人鬼之礼也”, 这是宗教礼仪,施以课程,使受教育者 掌握“天文”知识和经验, 养成敬畏天、地、鬼神的虔敬德行, 掌握组织举行敬祭天地鬼神的宗教仪式的知识和经验。 “一乐”,即对受教育者施行乐教。乐教当时有两项任务: 一是培养显贵后裔的德行,使他们掌握举行宗教活动的乐舞技能。 二是调和部落联盟内部的矛盾,增强团结。 所谓“八音能谐,毋相夺伦”,就是通过乐教和举行乐舞活动,营造和谐的内部气氛,维持已有的部落联盟内部的人伦关系。 在这种课程里,包涵着的: “教育目的”:是培养部落及其联盟里的“天子(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君(部落的首领)”、“天官”以及部落显贵。 这与西方的“原始”课程的目的有相同之处,归属于职能主义:课程须帮助受教育者长大后担当起成人的角色。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时采取了高压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甚至设置了“教刑”。《尚书·舜典》曰:“朴(PO)作教刑”。朴即檟(JIA)杵(CHU),亦即结实的棍棒,用以惩罚学生。 相比之下, 西方的“原始”课程,开设了“计算、帐薄登记、丈量、图画、医学、建筑、天文”等内容,而且占据主导地位,突出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人的认识主体特性。可以称为典型的“自然起源”! 而中国的原始课程,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的道德主体特性,格外重视人伦和天伦。可以称为典型的课程“伦理”起源。 中国的这种“原始”课程随着历史的进程,流播于世。历经2000年的奴隶社会而不衰。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渐衰,私学勃兴,在文化、经济、政治大发展的背景中,私学的课程发展超越了“原始”课程形态的职能主义观念,在社会日益兴盛的“用士养士”之风中,开创了“育士”的学校教育,从而产生了新的课程形态。 (二)“艺术”课程 中国的“艺术”课程形态,萌芽于春秋时代,成型于战国期间,诞生的时间比西方的“艺术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