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个学习领域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1)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的内容结构没变。 “图形与几何”部分,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四个部分调整为“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三个部分。 “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作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学习内容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在第三学段分为“抽样与数据分析”“事件的概率”两部分。共有11条教学要求。 “综合与实践”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内涵和要求:“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环节 选题------问题引领 开题------探寻解径 做题------实践操作 结题------交流评价 “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2)第三学段课程内容的变化 第三学段删除的内容 数 与 代 数 数与式 *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方程与不等式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关于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 *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 图形与变换 *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 图形与证明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统计与概率 统计 *会计算极差。 *会画频数折线图 第三学段增加的内容 必学内容 选学内容 数 与 代 数 数与式 *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方程与不等式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函数 *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必学内容 选学内容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会比较子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 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 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统计与概率 统计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 教学要求的调整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变化,或更精细化。     例如: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加、减运算”的要求,修订为“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在“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中,确定了9条“基本事实”作为演绎证明的基础。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的相似”部分增加了1条基本事实,即“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五、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 系 * 数与数量的感悟 数与数量,实际上就是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 这既包括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中,对于数量之间共性的感悟;也包括在实际背景中提到一个数时,能将其与现实背景中的数量联系起来,并判断其是否合理。 ????? 比如,曾经有一个例子,一位学生看见某一博物馆的介绍资料中提到“7000平方米森林中生活着两只东北虎”时,发现了其不合理处,原来应该是“……”。

文档评论(0)

kboo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