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公开·课件设计.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适(1891.12.17——1962.2.24)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胡适母亲冯顺弟比其父小32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胡适自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后,一直未与母亲见面。直至1917年,即胡适26岁时奉命回家乡结婚,才见到母亲。后又回到北大。其间,胡适在美国留学,也只是与母亲书信往来。他母亲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1918年11月,其母便病逝了。胡适是悲痛欲绝,在他的《先母行述》中,他曾这样写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 * 我的母亲 胡适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胡适一生取得35个博士(包括名誉博士)学位。 胡适墨迹 注音: 文绉绉 吹笙 绰号 庶祖母 摹画 好歹 宽恕 佃户 轻薄 眼翳 掷 嬉戏 侮辱 zh ōu chu ò sh ù b ó y ì xī sh ēng sh ù d ǎi di àn zh ì w ǔ mó 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胡适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具体事例可以看出来?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我的了眼翳,母亲为我舔病眼。 我的母亲 1、(1-4)念童年往事,说性格及成因。 2、(5-12)写母亲三方面的事. 3、(13)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除夕夜对付大哥的债主 处理妯娌之间的矛盾 遭侮辱责问五叔-- 对我 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 理清课文结构 母叫我早起省母责我轻薄言给我舔病眼 护尊严态度认真 和待人,体谅人。 严以教子 宽以待人 怀念敬爱的母亲 影响深远,感激不尽。 整体感知: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是怎么回事?请参读胡适的自述:   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17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胡适《先母行述》节选 先母所生,只适一人,徒以爱子故,幼岁即令远出游学;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生未能养,病未有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亦未能见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1、作者在文中怎样称呼他的母亲? “恩师”、“慈母”、“严父”、“严师” 2、为什么说她又是“恩师”、“严父”、“严师”? 我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对“我”管教严厉,既督促我学习,又训练我“做人”。 研读赏析: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