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巴古碉谈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学术).docVIP

《从丹巴古碉谈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学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丹巴古碉谈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PAGE [键入文字] 一、丹巴古碉现状及旅游文化价值 丹巴县概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东南和南部与康定县交界,县城所在地章谷镇海拔约1870米。全县有藏、汉等13个民族,藏族人口占78% 。 丹巴藏语名诺米章谷,意为下部农区的山岩之城。丹巴县名始出于1911年8月,清政府发出布告,决定以丹东革什扎、巴底、巴旺三土司,上下宅垄土守备及其明正土司所辖十七土百户合并置县,并取丹东革什扎、巴底、巴旺三土司字首汉译音定名为丹巴。该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文化上,该县属于嘉绒藏族文化圈;在行政上,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 根据丹巴出土陶器的对比研究及C14测试数据,其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评定第一期遗存的年代在距今5000—4500年间,第二期遗存的年代在距今4500—4100年间。第三期遗存的年代在距今3800—2000年间。这些科学的数据表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丹巴就已有人类定居生活繁衍。 丹巴古碉概况 从目前我国古碉分布的大致情况来看,主要是在藏羌民族地区,其中四川西部两江一河地区是古碉建筑文化的重要核心区之一。对照史书记载,是极其吻合的,由此证明了史书中有关古碉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各个时期古碉的分布及其所对应的部落(部族)也是较为明确的。西汉著名学者杨雄所著《蜀王本纪》中所记载的殷商时期的蚕丛部落就居于岷江上游,并居于“岷江石室”。上文提到的冉駹部落(部族)的世居地在眠江上游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冉駹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丹巴是我国古碉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有着“千碉之国“的美称。据资料介绍;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一个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试想当初在深切河谷两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气势是何等的壮观!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县境内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项、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顶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乡散存32座。现存古碉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古碉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历经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倚,却不倒塌,有的甚至弯曲如弓,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堪称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遍布于境内的石碉楼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数千年来这些古石碉无声地梃立于祖国西南的山野,托立起一段段沉沉的历史。 1.文献记载及传说 丹巴古碉形成的历史十分久远,《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冉骁夷“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氐??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至十余丈为邛笼。 唐李贤注日:邛笼 “今彼土夷呼为碉。”在《北史·氐传》中记载最为详尽: “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以备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丹巴古碉曾经受过地震等自然灾害、无数次的械斗和战争的影响,直到清代乾隆时期“两金川之役”之前,民间的民居和古碉不断地自由拆旧修新,周而复始,其风格与类型、技术与艺术不断完善。“两金川之役”后,据口碑和有关资料记载,丹巴县境内还保存有3000余座古碉。至今保留完整的古碉大约1/10,但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风貌,古碉的数量及分布密度在国内名列首位。目前,残留在丹巴的完整古碉中,最高的古碉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绝佳的地步。它不仅是极富感染力的旅游人文景观,而且还是研究该区域内古代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的最理想的“化石标本”。 丹巴古碉建筑早已闻名遐迩,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在康区考察时就作过如下记述:“夷家皆住高碉,称为夷寨子,用乱石垒砌,酷似砖墙.其高约五六丈以上,与西洋之洋楼无异。尤为精美者,为丹巴各夷寨,常四五十家聚修一处,如井壁、中龙、梭坡大寨等处,其崔巍壮丽,与瑞士石城相似。” “番俗无城而多碉,最坚固之碉为六棱??凡矗立建筑物,棱愈多则愈难倒塌。八角碉虽乱石所砌,其寿命常达千年之久,西番建筑物之极品,当数是物。”在历史上,大小金川、丹巴一带建碉,成为一种时尚风俗,凡本地人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筹划建碉,倘若男孩长大后,高碉还未建成,就别想娶到媳妇。这至少可以证明,古碉已成为当地人们家庭兴盛、富有的精神象征 2.外型与建筑工艺 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的。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数达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 60米。古碉内一般有lO余层至20余层,每层皆有小巧的嘹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沙卡娜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