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聚合物_无机纳米复合材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4.1 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 4.2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4.3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 4.4 PLS纳米复合材料应用 4.1纳米技术应用 纳米概念的形成 早期,石墨、炭黑中的颗粒; 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提出“what would happen if we could arrange the atoms one by one the way we want them?”; 20世纪70年代康乃尔大学C.G.Granqvist R.A.Buhrman 小组气相沉积制备纳米; 20世纪80年代,原西德Gleiter首次制备金属纳米,提出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1981年,IBM发明AFM和STM,推动纳米技术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丰田研究中心制得PA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通常指粒径为1?100nm的超细颗粒和由超细颗粒构成的薄膜和固体。现在,广义地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nanocomposites)是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简述 尺度:0.1~100 nm 维数 零维:纳米粒子; 一维:纳米管、纳米线; 二维:薄膜; 三维:也就是零维。 纳米材料: 单一或单相材料:纳米粒子、纳米管、纳米线 纳米复合材料 0-0复合、0-3复合、0-2复合; 纳米组装体系、纳米尺度图案材料 纳米材料的效应 小尺寸效应:当颗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时,一定条件下导致材料宏观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表面效应:指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性质上的变化。 量子尺寸效应:随着粒子由宏观尺寸进入纳米范围,准连续能带将分裂为分立的能级,能级间的距离随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这种能级能隙变宽的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也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被称为纳米粒子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就是基于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粒子的制备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按反应性质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 按制备系统和状态又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三大类。 1)物理方法 a、真空冷凝法 块体材料在高真空条件下挥发,然后冷凝成纳米颗粒。 b、机械球磨法 以粉碎和研磨相组合,适合制备脆性材料的纳米粉 c、喷雾法 通过将含有制备材料的溶液雾化以制备微粒的方法。 d 、冷冻干燥法 首先制备金属盐的水溶液,然后将溶液冻结,在高真空下使水分升华,原来溶解的溶质来不及凝聚,则可以得到干燥的纳米粉体。 2)化学法 a 、气相沉积法 利用金属化合物蒸气的化学反应来合成纳米微粒的一种方法。 b 、化学沉积法 将沉淀剂加入到包含一种或多种粒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氢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者盐类,而从溶液析出,然后经过过滤、清洗并经过其他后处理步骤可以得到纳米颗粒材料。 c、水热合成法 是在高温、高压反应环境中,采用水作为反应介质,使得通常难溶或不溶的物质溶解、反应,还可进行结晶操作。 d、溶胶-凝胶(Sol-Gel)法的基本过程是: 一些易水解的金属化合物(无机盐或金属醇盐)在某些溶剂中与水发生反应,经过水解与缩聚过程,首先生成溶胶,再生成具有网状结构的凝胶,然后经过干燥、烧结等后处理工序,制成所需材料。 e、原位生成法 也称模版合成法,是指采用具有纳米孔道的基质材料为模版,在模版空隙中原位合成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纳米微粒。 What nanocomposites are Nanocomposites are made by mixing two or more phase, such as particles, layers or fibres, where at least one of the phases is in the nanometre size range. Because the building blocks making up the nanocomposites are therefore so close to the molecular scale, con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