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新文化运动(12.1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15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很奇怪的潮流,那些热衷于政治的领袖人物纷纷放下原有工作,专心去从事文化的思考。职业革命家孙中山闭门读书写作,重新思索中国的改革方案。在反对袁世凯称帝斗争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梁启超抛开政治生涯,再次出国考察,声称不再从政,投入办报纸、组织研究社团、进行文化论战等种种事业。甚至连一些占据政治舞台的军阀也迫于潮流,装模作样地研究起宪法来。至于广大新知识分子,则普遍厌恶政治。当时成立的许多社团都有反对与政党接近,甚至不谈政治的规定。人们以“不党”、不涉及“政界”为荣,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反思。史学家把1915年后出现的思想观念的大变革称为新文化运动。它乃是全面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大爆发的征象。 ----《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 文化层面 新文化运动 技术层面 洋务运动 制度层面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1915--1924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民众心灵的启蒙、 东西文化大论争、 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与互动、 从文化深处培植民主政治的细胞、 传统儒家文化根基最彻底的动摇、 思想解放后的救亡新选择 ……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一、民国初期的政治纷争与思想纷涌 民主救亡的坎坷心路历程 二、东西文化论争 情非得已的批判背后思考 三、新文化核心价值观 从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儒家意识形态是一个整体性思想体系,它包括以家庭伦理为中心、以忠孝仁义为基础的价值观,大一统仁政理想的社会观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学观三个子系统。 哲学观 天道观 社会观 大一统国家学说 儒家伦理 价值观 儒家意识形态认同 社会组织形式 上层:大一统官僚机构 中层:乡绅自治 基层:宗法家族组织 传统一体化结构三层次的意识形态基础 思想纷涌与观念冲突 民国建立后,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基本文化精神的思潮在中国大行其道,受到了许多青年人和知识阶层人士的高度评价,一时间中国政党社团并起,社会思潮纷涌。 在1912年至1913年底,全国约有十几万所中小学校。政党、社团及报刊的大兴,增加了大批独立职业,也造就了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规模,促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西方思潮大规模涌入期。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制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 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其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不少参加革命的人,就是无法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变化,转而趋向保守并反对革命的。 这一时期新旧思潮流派的争鸣,主要围绕着政治体制的共和与专制、文化发展走向的世界化与传统性进行的。 这一时期的文化、政治思潮与价值冲突,是现实政治纷争在思想观念上的直接反映。 ----张岂之《中国历史》 昔日力倡维新变法此时却退而提倡保守意识的人士如康有为、杨度等,认定中国政治动荡在于政治权威的丧失与道统的中断。袁世凯当政时,他们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潮流,大兴尊孔读经、祭天祀神,成为倡导君主立宪和专制政治的马前卒。 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则认为,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中国,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及文化观念还没有一个根本的变革。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恩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他认为,国民主动参与政治、保护自己的权利是民主共和制度耐以生存的基础。而要培养这种现代政治意识,就必须大力介绍西方的现代思潮,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这种思考代表着一大批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心态。 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 王汎森院士为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答记者问说:“1915-1916年的中国,政治及思想界之沉闷、彷徨,已到了足以压跨人的地步……《新青年》慢慢发展出一条新路,认为解决当时中国的政治不能只靠政治,要靠文艺、伦理、思想方面的变革……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