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知觉的种类 1、根据感觉信息起主导作用的不同: 可分为视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根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 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3、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可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 三、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对事物及外部关系的知觉) 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记时工具: 自然界的变化,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 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自身的生理变化,数数、打拍子、节假日、上下班等。 时钟、日历等。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体运动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对物体运动的知觉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运动知觉又可具体细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似动知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 似动知觉 (将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1、对别人的知觉 2、自我知觉 3、人际知觉 (1)对别人的知觉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了对别人的知觉。 对外部特征的感知 对别人内心世界的了解 (2)自我知觉 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知觉。自己对自己可以形成一定的看法,留下一定的印象,叫自我印象或自我观念。 我是谁? 生物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以人为镜”,剖析自己,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抑己之短,扬己之长。经常自我反省,认真自我批评,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这样,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知觉。 (3)人际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知觉。 人际知觉有鲜明的情绪色彩,如亲则近之,疏则远之等。 人际知觉有两方面: 一是对自己和别人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知觉;另一方面是对他人与他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知觉。 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从客观上讲,人际关系对自己价值的大小、社会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性质;社会舆论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际关系的维系与后果。 从主观方面讲,人的思想的主观片面性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形成正确的人际知觉,并非易事。 3、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恶人先告状、第一印象 就陌生人的彼此相见来说,最初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影响。 实验:James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Luchins设计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男孩一天的活动。并进行不同顺序的编排,让被试评价他的性格特征。 材料: 文字(E)体现了Jame活泼外向的性格: Jame与朋友们一起上学;在阳光下晒太阳;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等。 文字(I)体现了Jame沉默内向的性格: Jame独自放学回家;走在街道荫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地买东西;与女孩见面不打招呼等。 结论 E 95%认为Jame外向友好 I 3%认为Jame外向友好 E—I 78%认为Jame外向友好 I—E 18%认为Jame外向友好 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应聘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大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决策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谁更聪明?结果发现,决策者认为大学生甲更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