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之看肤色察病情技能.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辨证施治之看肤色察病情技能

中医辨证施治之 看肤色察病情技能 培训师:——中医主治医师 何福华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望、问、闻、切)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望 诊 望诊的内容包括: 望全身 神、色、形、态 望局部 头面、颈项、五官、皮肤、 小儿络脉 望排出物 痰涎涕唾、呕吐物、二便 望舌 舌质、舌苔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色与泽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 不同的色反映不同的病证,而泽则反映机体精气的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较重要意义。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情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没光泽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望色要分清常色与病色有别 1、常色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出现的面部色泽变化,即健康人面部常见色泽,称为常色。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是精 气内充、脏腑气血调和的外在表现。但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有时也可能偏红、偏黑、偏白等,但不论何色,总以明润含蓄为正常。 2、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称为病色。病色可分青、黄、赤、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这种根据患者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亦称“五色主病”。 二、望面色 1、五脏应五色 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 见下图 2、面部分脏腑定位 见下图…… 中医认为,两眼之间为心。这个地方切忌出现横纹,但凡出现横纹者,大都心脏不太好。 除了鼻横纹,两眉之间还有川字纹,这是典型的脑血管病之征照。 当然这些不是百之百的准确,需要综合观察。 病色交错表 五种病色的常见病及用药 (一)白色主寒证,虚证,失血证 白为气虚血亏或阳气虚弱,无力运行血液上荣于面所致。面色淡白无华,伴唇舌淡白,多为气血亏虚或失血证;面色白(淡白而虚浮),多为阳虚水泛;面色淡白而消瘦,多为血虚证;面色苍白伴剧烈疼痛,多为实寒证;突见面色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如图) 病例1:心脾血气虚 症状:面色淡白,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炒)各30克,白术、白茯苓各20克,当归25克,龙眼肉,酸枣仁(炒),远志各15克,木香,甘草(炙)各10克,生姜3片,大枣20克。 病例2:寒湿胃痛 症状:面色淡白,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原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理中汤加减:党参30克、干姜15克、炙甘草10克、白术20克。寒湿重加:吴芋5克,砂仁10克,附子5克。 病例3:月经过多——气血两虚 月经过多,中医称为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临床辨证分为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 以下介绍脾虚病例 症状:月经量多,淋漓不止,下腹隐痛,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人参1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白术20克,姜炭10克,熟地20克。月经量多加田七4克,龙齿30克,鹿角胶18克(祥化服)。 (二)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为脾虚湿盛,因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所致。面色淡黄,枯槁不泽,称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因脾虚湿盛所致;身、面、目俱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多为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多为寒湿。 如图表: 五色主病 黄色 病例1:寒湿泄泻 症状:面色淡黄,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口腔粘腻,大便清稀,粘腻不爽,或水样大便,腹痛肠鸣,口淡或流口水,或作闷呕吐,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芳香化湿,散寒健脾止泻。 用药:藿香正气汤:藿香25克,苏叶20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白术2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大腹皮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茯苓20克。 脾虚加党参30克,寒湿重加干姜

文档评论(0)

kfcel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