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圆锥曲线问题综合冲刺2【讲师版】.docxVIP

高三数学:圆锥曲线问题综合冲刺2【讲师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6 / NUMPAGES16 高三春 数学 “圆锥曲线问题综合冲刺2” 学生姓名 授课日期 教师姓名 授课时长 知识定位 学生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章主要关注轨迹、定点、最值等问题 知识梳理 1.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从几何角度看,可分为三类:无公共点,仅有一个公共点及有两个相异的公共点. (2)从代数角度看,可通过将表示直线的方程代入二次曲线的方程消元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来判断.设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圆锥曲线方程f(x,y)=0. 由eq \b\lc\{\rc\ (\a\vs4\al\co1(Ax+By+C=0,f?x,y?=0)),消元 如消去y后得ax2+bx+c=0. ①若a=0,当圆锥曲线是双曲线时,直线l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或重合;当圆锥曲线是抛物线时,直线l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或重合. ②若a≠0,设Δ=b2-4ac a.Δ0时,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于不同两点; b.Δ=0时,直线和圆锥曲线相切于一点; c.Δ0时,直线和圆锥曲线没有公共点. 2.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的弦长问题 (1)斜率为k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P1(x1,y1),P2(x2,y2),则所得弦长|P1P2|=eq \r(1+k2)|x1-x2|或|P1P2|=eq \r(1+\f(1,k2))|y1-y2|. (2)当斜率k不存在时,可求出交点坐标,直接运算(利用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3. 圆锥曲线的中点弦问题 遇到中点弦问题常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或“点差法”求解.在椭圆eq \f(x2,a2)+eq \f(y2,b2)=1中,以P(x0,y0)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斜率k=-eq \f(b2x0,a2y0);在双曲线eq \f(x2,a2)-eq \f(y2,b2)=1中,以P(x0,y0)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斜率k=eq \f(b2x0,a2y0);在抛物线y2=2px (p0)中,以P(x0,y0)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斜率k=eq \f(p,y0).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1. 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解法的一般规律 “联立方程求交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弦长,根的分布找范围,曲线定义不能忘”. 2. “点差法”的常见题型 求中点弦方程、求(过定点、平行弦)弦中点轨迹、垂直平分线问题.必须提醒的是“点差法”具有不等价性,即要考虑判别式Δ0是否成立。 例题精讲 【试题来源】 【题目】 已知抛物线C:y2=4x,过点A(-1,0)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P、Q两点,设eq \o(AP,\s\up6(→))=λeq \o(AQ,\s\up6(→)). (1)若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M,求证:直线MQ经过抛物线C的焦点F; (2)若λ∈eq \b\lc\[\rc\](\a\vs4\al\co1(\f(1,3),\f(1,2))),求|PQ|的最大值. 【答案】eq \f(4\r(7),3) 【解析】思维启迪:(1)可利用向量共线证明直线MQ过F;(2)建立|PQ|和λ的关系,然后求最值. (1)证明 设P(x1,y1),Q(x2,y2),M(x1,-y1). ∵eq \o(AP,\s\up6(→))=λeq \o(AQ,\s\up6(→)),∴x1+1=λ(x2+1),y1=λy2, ∴yeq \o\al(2,1)=λ2yeq \o\al(2,2),yeq \o\al(2,1)=4x1,yeq \o\al(2,2)=4x2,x1=λ2x2, ∴λ2x2+1=λ(x2+1),λx2(λ-1)=λ-1, ∵λ≠1,∴x2=eq \f(1,λ),x1=λ,又F(1,0), ∴eq \o(MF,\s\up6(→))=(1-x1,y1)=(1-λ,λy2) =λeq \b\lc\(\rc\)(\a\vs4\al\co1(\f(1,λ)-1,y2))=λeq \o(FQ,\s\up6(→)), ∴直线MQ经过抛物线C的焦点F. (2)解 由(1)知x2=eq \f(1,λ),x1=λ, 得x1x2=1,yeq \o\al(2,1)·yeq \o\al(2,2)=16x1x2=16, ∵y1y20,∴y1y2=4, 则|PQ|2=(x1-x2)2+(y1-y2)2 =xeq \o\al(2,1)+xeq \o\al(2,2)+yeq \o\al(2,1)+yeq \o\al(2,2)-2(x1x2+y1y2) =eq \b\lc\(\rc\)(\a\vs4\al\co1(λ+\f(1,λ)))2+4eq \b\lc\(\rc\)(\a\

文档评论(0)

teacher W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资深国际数学辅导,ap ib amc alevel and so o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