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文言文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阅读 练习 请说出下列字词的古今义 1.走 2.丈夫 3.秋 4.牺牲 5.明哲保身 6.饿 请说出下列红色字的词类活用的类型 1.二月草已芽 2. 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 春风又绿江南岸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6.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真题再现,五年考点 08年考点:翻译;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19年考点:翻译,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0年考点:翻译,文章的主要内容(教训或者结论) 11年考点:翻译,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和教训) 12年考点:人物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主要内容 13年考点:文章的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4、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衔接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8.注意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1.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 A.某事物扩大到与之相似的事物。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愿意扩大到感情相似的含义。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C.由专名扩大到通名。如“中国”古代指中原,如今指“全中国”。 D.部分扩大到整体。如“秋”古代指秋天,如今有“一年”的意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2.词义缩小。 A.程度减弱。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B.词义范围缩小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3.词义转移。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5.一词多义。 6.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 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一、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7.注意通假字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 通“早”,“要”通“邀”,“裁”通“才”,“禽”通“擒”,“卒”通 “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因 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 来,就会解错。 二、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以、因、与、于、则、者、之……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用来……的人”;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示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