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名】面肌抽搐
【英文名】facial tic
【缩写】
【别名】clonic facial spasm;convulsive tic;facial chorea;
hemifacial spasm;mimetic convulsion;mimic convulsion;mimic spasm;
mimic tic;半侧颜面痉挛;表情样痉挛;肌肉痉挛;间隙性面肌痉挛;偏侧面
肌痉挛;偏侧颜面痉挛;阵挛性面肌痉挛
【ICD 号】G51.8
【概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半侧颜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
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步向下扩大,波及口轮匝肌
和面部表情肌,严重者引起面部疼痛,影响视觉、言语和睡眠,有数天至数月
的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除轻度面瘫外,无其他异常。
【流行病学】
暂无相关资料。
【病因】
面肌痉挛病因不明,面肌痉挛的异常神经冲动可能是面神经上某些部位受
到病理性刺激的结果。这些刺激可能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性扩张或
动脉瘤的压迫。1967年Jannette提出面神经根部受到微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
的主要原因,若将微血管牵开,可使面肌痉挛解除。小脑后下动脉或其分支的
压迫占 60%,小脑前下动脉及椎动脉分支的压迫各占 20%~30%。其他原因不到
1%,如小脑脑桥角肿瘤、炎症、面神经炎后脱髓鞘变性、静脉压迫等引起。
【发病机制】
多数面肌痉挛病人为小脑脑桥角部血管压迫所致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
受。异常动脉血管压迫都在面神经根部 5mm以内,面神经因反复受动脉搏动刺
激,导致神经纤维受压,受压部位的髓鞘发生萎缩变性,传出、传入神经纤维
的动作电流发生短路现象。跨神经元退变,中枢失去对兴奋的整合功能,当电
兴奋叠加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一种爆发式下传,引起面肌痉挛。压迫血管常见小
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多根血管襻状(复合性)、椎动脉、无名动脉及静
脉。
在一组手术观察 368 例面肌痉挛病人时发现,小脑脑桥角周围的慢性炎症
刺激致蛛网膜逐渐增厚,是面肌痉挛的又一病理学基础 。当动脉血管弯曲延
长,蛛网膜受粘连牵拉接近面神经根 5mm以内时,动脉搏动的冲动就可引起面
肌痉挛。在患病初期,由于发生变性的纤维数少,蛛网膜粘连轻,所以抽搐
限于小区域 (多为眼轮匝肌),随着变性加重,蛛网膜粘连加重致血管的靠近,
抽搐的范围和程度也扩展加重。
王海波等 (1991)对10例面肌痉挛病人接受手术时进行取样,并进行透射 电
镜观察,电镜下见其轴突变性明显,线粒体大部呈空泡状,并出现大量类似施-
兰切迹的结构,髓鞘呈不规则梭形肿胀 。髓鞘区域性增厚并 向轴突 内突入,形
成 “丛状神经瘤”。髓鞘变性板层分离,形成各种不规则、缠绕状、扭曲及片
段状结构 。严重者髓鞘崩解,呈现节段性脱髓鞘。Schwann 细胞变性。
【临床表现】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多为一
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地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
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
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
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延长可达数分钟或更长,而 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
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
话 。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
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 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
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 。双侧面肌
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
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少数
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按 Cohen
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0 级:无痉挛;1 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
度颤动;2 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 级:痉挛明显,有轻
微功能障碍;4 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
书,独 自行走困难 。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
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
【并发症】
面肌痉挛为缓慢进展,逐渐加重,一般不会 自愈,如不给予治疗,部分病
人于病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