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秦风黄鸟诗中殉葬问题谈先秦丧葬制度的变革.DOC

从诗经秦风黄鸟诗中殉葬问题谈先秦丧葬制度的变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诗经秦风黄鸟诗中殉葬问题谈先秦丧葬制度的变革

PAGE PAGE 1 金清海從詩經秦風黃鳥詩中殉葬問題談先秦喪葬制度的變革 金清海 摘要 詩經是一部上古時代的社會生活史,本文從詩經秦風黃鳥詩中殉葬的問題研探先秦喪葬制度的變革。 從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資料可知,喪葬禮俗制度絕不是人類一誕生就有的,而是到了一定文明的階段才開始出現。當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的水準,人類的思維能力有了提高,社會組織的結構也已有原始的規範的跡象時,喪葬禮俗於焉萌芽產生。 殉葬是非常殘忍不仁道的事情。中國喪葬史,曾出現慘無人道的「人牲」及「人殉」的制度。商代人殉制度達到高峰,到了周代,社會文明進步,經過知識份子的強烈反對或批評,殉葬之風漸衰,「葬俑」制度出現。先秦諸子對喪葬制度的觀點各持異見,儒家主張厚葬,墨家、道家主張簿葬。本文探討先秦喪葬制度變革的背景,有其深厚複雜的人文社會現象,也讓我們瞭解人類文明進化過程的真貌。 關鍵詞:黃鳥、殉葬、喪葬制度、變革 高雄縣鳥松國中校長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從詩經秦風黃鳥詩中殉葬問題談先秦喪葬制度的變革 前言 章學誠云:『六經皆史也。』詩經就是一部上古時代的社會生活史。詩經作品的時間,約包含了周初至春秋末。本文擬從詩經秦風黃鳥詩中殉葬的問題,來談先秦喪葬制度的變革。本文擬以四個小節﹝一﹞黃鳥詩的探討﹝二﹞先秦喪葬制度的變革﹝三﹞先秦的喪葬問題的探討及﹝四﹞先秦各家的喪葬觀等四小節做為本文大綱,並引用出土文物及古籍文獻為據,剖析殉葬問題對先秦喪葬制度變革的影響。 一、詩經秦風黃鳥詩殉葬問題的探討 〈黃鳥〉詩: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禦,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首詩,自漢代至今歷來皆認為係描寫秦穆公以三良從死﹝殉葬﹞,國人哀之,為之賦詩。但李辰冬《詩經通釋》卻持異議。李氏認為本詩被誤解的程度最深,其理由為: 第一、由於這首詩在〈秦風〉,恰恰秦穆公的時候也有三位良人叫奄息、仲行、鍼虎,與詩經相同。 第二、文公六年《左傳》說:『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漢人誤將這個『賦』字解作『作』字。 第三、〈毛序〉說:『〈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李氏認為由於這三種證據,自漢後,人們也就不再深究這篇詩的本身意義,而盲從了兩千年。 李氏針對上述理由,一一舉證駁辯之,第一,他認為『作』應改為『賦』。第二,李氏認為《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穆公三良殉葬是一回事,〈黃鳥〉詩是召穆公﹝周召共和之召穆公﹞是另一回事。此詩作於西周宣王六年﹝公元前八二二年﹞,秦穆公死於東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六二一年﹞,兩事相距二零一年。第三、李氏依《史記正義》引應邵之說,認為三良是遵守﹝同生共死﹞許諾而自殺,係合乎忠義觀念,而〈黃鳥〉詩之三良是被敵人所殺。 筆者對李氏之見亦提出若干質疑?第一、李氏謂〈黃鳥〉詩作於周宣王六年,不知所據為何?詩三百篇,幾乎都沒有說明何人所作﹝除了極少數幾篇﹞?作於何時?李氏並未提出作品時間之證據。第二、〈黃鳥〉詩是秦風,而不是與王畿相關的周、召南及王風。既是秦風,依據徐吉軍《中國喪葬史》考證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殉最嚴重的地區。(註1)第三、李氏解釋:『臨其穴,惴惴其慄』謂三良被敵人殺害,死得非常之慘,所以使人有戰慄之感。此說亦有問題,如果三良是被殺,那詩句為何寫成『誰從穆公』?明明是殉葬事實,李氏偏認為受敵人殺害。又臨其穴者,非老百姓,而是作者對三良臨穴時,形狀之描模。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本詩仍是秦國百姓反對殉葬所作之詩。 二、先秦喪葬制度的變革 在探討先秦殉葬問題之前,宜先談上古時代喪葬制度的變革。『喪』字及『葬』字在甲古文中已經出現,大約到秦漢之後,『喪』、『葬』兩字才開始合稱。(註2)就喪葬的社會作用或意義而言,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註3) ﹝一﹞聯系與強化血緣和親族關係。 ﹝二﹞重視與推崇敬愛先人的孝道觀念。 ﹝三﹞強調喪葬的社會教化與文化積澱。 先秦的歷史,有一段漫長的時間,為方便介紹,分為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時期及春秋戰國時期。 ﹝一﹞原始社會的喪葬 從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資料可證明:喪葬禮俗制度絕不是人類一誕生就有的,而是到了一定文明的階段才開始出現。當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發展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