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
第四章 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
第一节 粤剧艺术
粤剧最为合浦人喜爱。因为合浦属白话地区,粤剧与本地语言相同,通俗易
懂,再加上表演传神,唱腔优美,音乐动听,所以博得广大群众欢迎。
粤剧以前叫广班戏或广府戏,合浦群众称它为 “大戏”。过去广东把粤剧戏
班分为上六府班下四府班。据清代史义员、杨恩寿的 《坦园日记·桂游日记》记
载:“同治乙丑十一月廿四日……在廉州募广班来演戏三昼夜,凡三百余金,今
夕始开台,演 《六国封相》,闻出场者将及百人,其热闹不减梧州。”由此来看,
粤剧在合浦的流行,最迟不会迟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
清末之后,粤剧在合浦更为盛行,演出的戏班除了外地班,还有本地艺人组
织的戏班。如清末民初廉州的“得德声”和30年代北海市的“会嫦娥”,都是当
时下四府班中享有很高声誉的戏班。尤其是 “得德声”班所演的 《战长沙》、《碰
碑》、《乾隆皇帝下江南》等戏,据说该班在哪里演出之后,其他戏班就不敢再在
那里演了,可见其水平之高。但是在旧社会,艺人被称为 “戏子”,属 “三教九
流”者,不被人尊重,过着穷困,流浪的生活。
解放后,艺人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粤剧获得了新生。1951年,成立合浦粤剧
团。近40年来,县粤剧团经过多次的改革整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到广
西南宁、梧州、柳州、百色和广东湛江、佛山、广州等地区巡回演出,深受群众
的欢迎。除专业粤剧团外,业余粤剧团也迅速发展,全县不仅多数乡镇有自己的
业余剧团,不少的村公所也成立有业余粤剧团 (社)。这些粤剧团 (社)为活跃
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为了培养戏剧艺术人材,繁荣粤剧艺术,合浦县分别于1964年和1977年举
办了两个两年制戏剧艺术训练班,在全县中小学中招收12一一16岁在校学生共
110人进行培训,为本县及钦州地区、北海市等专业粤剧团输送了一批艺术骨干。
为了使粤剧具有地方特色,县文化部门根据民间有关南珠传说和历史记载,
从1958年至1985年,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珍珠劫》、《还珠记》、《珠还合浦》、
《合浦珠还》等10个粤剧本子。这些剧本,虽然剧目名称大同小异,但其故事
内容、主题思想、戏剧结构却完全不同。其中大型神话粤剧 《合浦珠还》(作者
黄衍清),写得较为成功。剧情大意是:古代某年秋,新任合浦县令扣押珠民勒
收捐税。采珠能手邓海生为赎救乡亲,下海采珠,巧遇珍珠公主。公主爱其人品,
感念昔日拯救之恩,以珠相赠,又乔扮渔家女与海生结缘。次年,钦差奉命来合
浦征采夜明珠。海生不忍乡亲遭害,决意再度下海。公主仗义化珠,献身救民。
夫妻离别,悲痛万分。钦差割股藏珠,欲过梅岭,返京朝圣,以领功赏。海生求
援于珠宫王母,水淹梅蛉,官差丧命,海生与公主重得团聚。此剧于1962年4
月在广东省湛江市演出,著名剧作家田汉亲临观看后认为,神话故事非常优美,
编成戏,题材非常好。
1979年9月2 日,原中宣部艺术局局长李英敏专程到合浦观看此剧演出,并
提出修改意见,改名为 《还珠记》。该剧先后参加钦州地区戏剧会演和广西区戏
剧调演,在南宁连演13场,场场爆满。区文化局主持召开座谈会,给予高度评
价,誉为 “一颗闪光的明珠”,并给予奖励。广西电台、广西电视台分别播放了
全剧。广西《剧目与评论》于198l年第一期发表了剧本。此剧从1979年至1985
年,由合浦县粤尉团和县青年粤剧团在广东省湛江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梧
州、南宁、百色等地区共上演了224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成为合浦粤剧团
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编保留节目。1983年11月,戏剧家林涵表和马铁汉应邀帮助
改编和导演了这出戏。
第二节 群众艺术
山歌剧
这个剧种的正式命名是在解放以后。1953年春节,北海代表队参加广西第一
届民间文艺观摩会演,演出了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老杨公》,获得优秀节目奖
和演员个人优秀奖。此后又参加中南区音乐舞蹈汇报演出,从此山歌剧正式得名。
山歌剧《老杨公》,据说产生的年代很早,但没有文字记载。据1931年的《合
浦县志》记载,传统剧目《老杨公》,从属于道教活动,由道士在 “娶妇家”“跳
灯”时演出。人物一男一女,男的叫老杨公,女的叫蔡九仙姑。大意是蔡九仙姑
因动了思凡之念被玉帝罚她下凡,降生在水潮院受苦,由于不堪忍受,五更天在
水潮叹唱,想寻短见。危难中,南海观音化身为摆渡的老杨公,用调笑的方式,
向她指点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