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罐灸使用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第PAGE 1页 中华艾罐灸 灸 罐 的 使 用 方 法 一、装填艾绒 (如图)往灸罐的内罐装上一层(约1.5厘米)艾绒,用食指轻压至平(不要压实)。然后用小勺子装0.2克药粉轻洒在艾绒面上。再装上一层艾绒(约1厘米,总2.5厘米),轻压至平(不要压实)。本药量大约可灸40分钟。 如遇重症,每0.5厘米艾绒可撒上一层药粉。总量2.5厘米的艾绒里,可将药粉层数提高到两到四层,总约0.5到1克药粉。 二、点火 1、往艾绒上匀撒上少量(约0.5毫升或更少)药用酒精,用明火将艾绒点燃。 100ml小喷壶 均匀喷洒3~5下 2、等酒精明火无风状态下自然熄灭后,用扇子轻扇艾绒。直到艾绒表面90%以上面积点燃变黑为止。 3、盖上盖子,把灸罐放进布袋内;并把布袋上口的绳子拉紧绑牢。 三、施灸 1、将灸罐底面朝皮肤穴位方向,隔一层布(可用纱布口罩或小毛巾。另外,如果患者隔衣服的位置施灸,可先不放置隔布),调整松紧带长度使其适合躯干或四肢,将灸罐固定在需要施灸的穴位上。 2、如遇冬天或皮肤裸露的穴位上施灸,可在灸罐及附近的穴位上覆盖一条毛巾,用来保温。 四、几个部位的灸罐固定法 1、躯干 颈、胸椎部位,宜使用交叉带法 交叉法背面图 交叉法正面图 腰椎、腹部等部位,可使用平衡带法 平衡法背面图 平衡法正面图 肾俞等脊椎旁双穴连袋施灸,利用布袋旁边的纽扣连接两个布袋(需扣上两层纽扣,使其更牢固),再用松紧带固定(如图): 2、四肢 四肢部位可收紧松紧带固定 五、头部等不方便固定的位置的施灸 1、如遇需要在头部穴位施灸,可用带手柄的铜罐,用上面方法点燃艾火并盖上盖后,不需要放入布袋内。施灸者手持手柄帮助患者在相应的穴位上1.5到3厘米施灸。同时患者相应的穴位上需覆盖一层薄纱布,预防艾灰烫伤患者。 头部穴位施灸方法 2、某些病症,如渗出性外伤及皮肤病、痔疮等,不便于用以上方法熨灸,可用带手柄的灸罐,将灸罐内的艾药点燃后敞盖放置灸罐于灸位下方熏灸,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一般熏20到30分钟。 六、观察 1、密切留意患者温感,预防烫伤患者。如患者感觉烫,需要在灸罐底部加上一层垫布,患者感受温热舒适为佳。 2、观察铜罐温度,预防艾火熄灭。如铜罐温度过低,即打开铜罐上盖,用扇子轻扇艾火,直到全燃再固定上穴位。 七、灸后处理 要等艾火彻底熄灭后,才可将艾灰倒出,以防引起火灾。可用废旧牙刷清理罐壁残灰。若长时间不灸,宜将灸筒清理干净后放置干燥处保存。如内筒底面四周壁内侧已形成艾炭灰附着层并使孔眼堵塞变小,可用铁丝捅刮筒内及孔眼,使附着的炭灰脱落。这些质硬的炭灰对湿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将炭灰研细,以香油调,敷于患处即可。同时,炭灰还可以用于治脚气,搽在足趾缝内,立即止痒,但这是临时的效果,严重的脚气病,可按“关节炎常规灸法”在腿步穴位施灸。 八、隔物灸 隔物灸,指的是隔姜、隔蒜等灸法。姜能祛风,蒜能消炎,是比较常见的施灸手法。可先将姜、蒜剁成绒(或切片,中间刺数小孔),置于灸罐的内、外罐之间的缝隙里,然后点着內罐里的艾绒按正常方式施灸。 九、适宜施灸的时间 进食前后不宜施灸,宜在一个小时前和一个小时后。施灸后不宜马上洗澡,应等施灸部位皮肤的温度和旁边皮肤的温度一致后(一般45分钟后),才可洗澡。 十、施灸应避风寒 夏日炎热,择凉爽之时施灸(比如在早晨),或在凉爽之处灸,但要避风。天凉时用灸,要注意保温。在每次施灸结束时,特别是治外感症,不要立即将灸罐拿开,使施灸面的温度骤减。应以分次抽走垫布的方式使施灸面的温度逐渐下降,然后再将灸罐拿掉。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趁穴道大开而侵入。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暖。 十一、副作用 施灸时及施灸后,应适量喝水。艾罐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极少数患者灸后有头晕、口干、咽燥、鼻出血、乏力等现象。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减少灸量。也有少数咳喘病患者对艾烟过敏,施灸时可使用毛巾包裹灸罐减少烟量。严重者不可使用艾罐灸。 艾 罐 灸 的 发 展 及 功 用(讲义) 一、艾灸的起源历史 1艾灸的起源 据考,原始人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些病痛能得到一些减轻或缓解,逐渐地又用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作局部取暖,既舒适又方便,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热感,其解除某些病痛的作用也更大,如对受凉引起的腹痛及寒湿造成的关节痛等,这就成了原始的热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改进,人们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更多的疾病,从而形成了灸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

文档评论(0)

celkhn03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