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告别贫困奔小康.ppt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告别贫困奔小康.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告 别 贫 困 奔 小 康 潘南小学 2009级课题班 丁虞馨 刘言琳 杨淇越 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70页,预习告别贫困奔小康这一课! 各种现代票证 各种现代票证 各种现代票证 票证时期 走出紧缺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不仅需要用钱,还要用票证,比如:买布要用布票,买粮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肉要用肉票…… 面条票 豆制品票 肉票 油票 小麦票 烟票 粮票 粮票的故事 今天,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粮票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能见到的物品;对于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童年时期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或者父母的钱包里还曾经看到过粮票的影子,但早已经没有印象了;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刻板而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唯一的记忆,就剩粮票了。而对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人来说,在他们的青年时代,粮票的价值比冰箱、彩电这些东西更重要,在六七十年代物质贫乏的历史时期,五六十斤全国粮票说不定就是一个人的命。  一提起粮票,家住老北京城南已到花甲之年的王先生立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那年代,粮票就是人们的“命根子”,没有粮票注定挨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个烧饼2两粮票、7分钱;一碗大米饭4两粮票、8分钱;一碗素汤面4两粮票、1角4分钱;一个面包4两粮票、1角7分钱。到商店买点心、饼干,统统要粮票。   更有意思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作为粮食作物的红薯,是不准随意买卖的。那时每年秋季红薯成熟时节,想要吃红薯,还需要到指定粮站里,凭一斤地方粮票购买3斤红薯。再后来,街市里巷悄悄出现了农村来的“鸡蛋换粮票”的商贩,记得10市斤地方粮票能换一斤鸡蛋;而一市斤地方粮票能卖二三角钱。 想一想 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有什么感想?过去的票证时代现在的时代相比有什么不好? 今昔对比 过去,人们在描述未来生活的前景时,常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现在这些愿望不但早已变成了现实,而且人们的生活更新更美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告别了贫困的生活,在满足了物质上的生活需要之余,更加注重精神素质上的提升。 以前的土胚房 向小康迈进 辛劳工作 丰富的文化生活 以前的的商店 大商场、超市 现在什么新玛特、沃尔玛、大润发、利群、商厦… … 现代服装 这是什么?? 读一读 第一个阅读任务: 读一读72页的这个小故事,说说你的想法和感想,仔细品读画出你印象深的的句段并说说你为什么对它印象深刻。 两代人的账本 两种生活滋味 ———————————————— 第二个阅读任务: 读一读72页的的消费水平表,再看看旁边的文字介绍你有什么感想呢? 5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 老年大学 书店 音乐会 虽然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目前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不少人未能摆脱贫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而道远。 小知识 以前,人们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而今这句老话已经不灵了。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仅1990年到2000年这10年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就达到了71.4岁。这一平均寿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岁,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更要高出7岁之多。 ◆小调查 电脑、彩电、冰箱…… 黑白电视、收音机等 煤油灯、 蜡烛 家用电器 很多选择,能够满足不同的需要 木制的成套家具 旧木板拼成的简易家具 用的家具 漂亮的小区、电梯房 简单的 平房、楼房 简陋的 瓦房 住的房子 现在 爸爸妈妈 小时候 爷爷奶奶 小时候 项目   除了我们上面讲到的以外,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汽车票 火车票 门票 我们现在有飞机票、火车票、门票,你们听过以前要用票来买东西吗? 现在给大家看看以前一票难求的各种票证吧! 煤票 基本上是个记事本,记的是家庭的大支出,比如说添了大件的家具或电器、家里面儿子结婚、人情往来什么的。 与妈妈的“豆腐流水账”相比,女儿的只可称为“家庭大事记”。 1965年为了还盖房子借的钱,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支,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在1980年以前所有的支出项目几乎都是柴米油盐,直到1980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