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昌耀诗歌高原意象内在意义.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昌耀诗歌高原意象内在意义 摘 要:昌耀诗歌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高原这一意象,这一意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对于诗人昌耀来说是无可比拟的,在他的诗中,这一意象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厚的内涵,本文拟从自然的高原、生命的高原、灵魂的高原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高原的内在意义。 关键词:昌耀 高原 意象 自然 生命 灵魂 诗人昌耀的诗歌风格独具,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而其诗歌中自成一派的“意象系统”也广泛为人称道与研究。诗人有着非常的人生经历,一生坎坷多磨难,他偏居西部,立于高原之上吟唱,将其内心中的情感宣泄而出,对于西部,昌耀总是寄托着一股别样的情感,对于高原,这个诗人的第二故乡,他也是爱得深沉,而这,就成为他诗歌中高原意象的来源,也正是因为此,他此后不同阶段的诗歌中也都有着高原的影子。而对于高原这一意象,其内在的蕴涵是丰富的,它不仅是自然的高原,是生命的高原,也是诗人灵魂的高原。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高原的含义。 一、自然的高原 昌耀笔下的高原,首先是他所在并生活了许多年的青海高原,1955年出于对中国西部异域情调的向往以及对“开发大西北”号召的响应,他来到了青海,这段期间他的热情是高涨的,不仅是面对他所喜爱的西部自然风光,也是对自己未来诗歌发展的期望与信心。他将自己的诗歌热情完全融入这片广阔、雄伟、粗犷的土地上,就拿《高车》来举例,“从地平线渐次隆起者/是青海的高车。”首句气势宏大,将高车抬到一个难以匹敌的高度, “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青海的高车于我是巨人的轶诗。”在北方草原的突厥时代也确有过以“高车”命名的一个部族,这样,昌耀便成功地为“高车”这个主体意象叠加了双重意义,于是“高车于我”成为历史巨人的“轶诗”。燎原先生对于《高车》的评价是十分高的。诗人以奇崛的诗思,晦涩瑰丽的言语,陌生化的方式,意蕴丰富的情感,塑造出了一个高车上的“高车”,一时间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另外一首《水色朦胧的黄河晨渡》,“雾啊,雾啊……/只听到橹声拍溅和水声震耳的呼号。/然而黄河熟悉自己的孩子。/然而水手熟识自己的礁石。/那些黄河的少女撒开脚丫儿一路小跑/簇拥着聚在码头,她们的肩窝儿/还散发着炕头热泥土的温暖味儿,/一眼就认出了河上摇棹扳舵的情人,/由不得唱一串撩人心魄的情歌……”活泼的少女,辛勤劳动的黄河铁工,慈眉善目因儿时时光感动颤抖的老人,都依偎在黄河的身边,她以温和慈爱的目光看着这些因为她而生活着的人们,像一个母亲般,善待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在热气苍茫的大山,水色朦胧的晨渡这样的背景映衬下,一切都是那样和谐而美好,平凡而幸福。诗人用他的诗歌将我们带入到自然高原中去,而我们恰如一只渺小的蚂蚁,置身于广阔幽深的谷底,虽能窥得一毫,却难见其深。 二、生命的高原 诗人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意识,其一,高原人民的热情质朴,《边城》中,“边城。/夜从城楼跳将下来踯躅原野。……夜从城垛跳将下来。/跳将下来跳将下来踯躅原野。”从诗中不难看出这是一对互相喜爱的少男少女的对话,诗歌中运用了高原自身的独特语言,以一种亲切的表达方式写下羞涩诚挚而又纯洁的爱情。 其二,生命的意志与毅力,《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我到草原去……在我之前不远有一匹跛行的瘦马。/听它一步步落下的蹄足/沉重有如恋人之咯血。”诗歌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描写了诗人此时的困境,千疮百孔的岩原正如诗人此时的处境,下面的草原则像是一种希望,尽管处于此境,诗人还是心存渴望,但此诗想表达的重点并不是这个,而是沉痛与悲壮。诗人用一半的行数刻画了一只老鹰的形象,这只翱翔于午时阳光下的雄鹰充满着坚韧与魄力,他成为了这片苍凉高原下的背景色,他高傲的神色有着别样的坚毅,这是生命的意识。另外那跛行的瘦马,禹禹独行,脚步沉重,虽然孤寂苦涩,却一步一个脚印,看似弱不禁风,摇摇欲坠,却异常坚定。“鹰,鼓着铅色的风/从冰山的峰顶起飞,/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大草原上裸臂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品尝初雪的滋味。”这是《鹰?雪?牧人》中的一段话,读来有独立高山,仰望苍天的感觉:鹰的巨翅,冬的寒冷,横刀立马的牧人,让初雪显得苍凉而悲壮。这样的诗句意象鲜明突出,违反一般的逻辑却有着生命欲望的自然跃动。 其三,英雄与巨人意识。诗人笔下所出现的大多都是默默独行的赶路人的形象。这类赶路人是内心中因苦难而打磨的更加坚韧,强大的英雄形象,巨人形象。1991年所作《俯首苍茫》:“他挪动左臂牵引躯干朝前,而在大道撑行,每一次位移都使得他紧缩了体魄如同投向大地的夯砣硪石,而他伤残的右腕毫无意义地举起,像是木桩停着一只垂死的肉鸟耷拉头颈柔软丑陋。如此以手掌在土地划行,每前行一步他必憋紧喉头运气行腔,仿佛是突然地醒悟。”这是一位行吟歌者在前行过程中所遭受的艰苦情境,作为一位只能以手掌撑地艰难爬行的残疾人,尤其他用以代步的右腕也是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