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和康有变法之失败,解读组织如何“有破有立”.docVIP

从王安石和康有变法之失败,解读组织如何“有破有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王安石和康有变法之失败,解读组织如何“有破有立”

从王安石和康有为变法之失败,解读组织如何“有破有立”      不客气地说,先立后破远比先破后立的阻力大得多。 下载论文网   《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结束,女首富周莹的传奇人生令人惊叹又折服。在电视剧中,慈禧太后入住吴家东院,召见周莹,问她经商之道,周莹首先回答一个“变”字。而这恰恰正击中了太后和皇帝的痛痒之处。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洋人之法似乎并不可取。列强入侵,太后带着皇帝西逃,变法的新党被杀头,光绪皇帝也被夺权,太后再次掌权。可以说,此时,他们对变法是十分敏感的。   但是周莹偏说,变是她经商成功的最大秘诀。太后问,那祖宗之法要不要呢?周莹答,洋人之法与祖宗之法,哪个有用就用哪个。太后半晌说了句,你倒实在。   国家治理与企业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处,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历朝历代的变法,要么短命,要么变法者最后落个悲惨的下场。   企业之变的难度显然要远低于一国之变。变法最突出的问题会出在哪里,企业内部的破与立与国家的维稳与求新有何异同之处,我们来看看从王安石到康有为的故事。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问题   公元1069年,北宋皇帝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开始推行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王安石连续在两三年内推出了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等新政。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改变大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让国家的财政收入丰裕起来。   但是王安石变法一波三折,遭到巨大的反对和阻力。反对派人物可谓名声赫赫,包括宰相韩琦在内,有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范缜、苏轼等等。   王安石此人,用吴晓波的话说,人品没得说,不贪财,不好色,而且是个干吏,文学才华更是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新政也并未涉及文官集团的利益,目标、动机都非常纯洁,甚至得到政治对手们的认可,但是变法本身,或者王安石本身为什么造成如此大的反对?(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祝勇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中,描写了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出茅庐,却站在反对王安石的行列里。他不是反对变法,而是反对王安石的急躁冒进和党同伐异。《宋史》说王安石刚愎自用。他不仅在于听不进反对意见,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还在于他不屑从“庆历新政”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苏轼知道,无论多么优美的纸上设计,如果没有好的监督执行,最后都会走样。比如青苗法,最终成了盘剥农民的手段。而募役法,本意是让百姓以赋役代替兵役,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成为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的堂皇借口。   公元1071年,宋神宗召见苏轼。皇帝问苏轼,朝廷变法,得失安在?苏轼说,当下改革,不怕不明智,不怕不勤政,不怕不决断,只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所以,还是要从容一些,观察效果之后再做处置。   但是苏轼的话并没有产生作用,反而为他自己带来了麻烦。王安石任相第二年,他的老师欧阳修退隐泉林,曾巩被贬,司马光也撂挑子,去洛阳写他的《资治通鉴》了。帝国的行政中枢,很快成了王安石的独角戏。   王安石火线提拔了一些干部,包括吕惠卿、曾布等,而这些人,后来无一例外进了《宋史》的奸佞之臣榜单。司马光说“皆吏不得人,故为民害”,王安石的改革派当中,集中了一批奸佞之臣,必然使得自己精心设计的改革路线在执行时变味和走样。   百日维新短命之痛   镜头自熙宁变法向后进800多年――大清朝咸丰及光绪年间。   1840年和185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让大清朝屈辱地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颜面扫地。封闭的天朝上国第一次感受到了西方列强洋枪火炮的厉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要命的是,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节节败退,清政府派李鸿章去日本谈判。在与当时的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聊天时,李鸿章表示,十年之前,我们在天津相见,当时聊起过变革之事。遗憾的是,十年过去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按照西方的方法建立强大的军?,国内各项政治也日新日盛,而中国依然如故。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这段对话,一点也不轻松,犹如万箭穿心,懊悔,沮丧,五味杂陈。(《马勇讲史1:觉醒》)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是仅仅100天,戊戌变法即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时任陕甘总督的赵白石一天接到六七道上谕,关系到改革的各方各面,尤其是关于现有官员的更替与处置,弄得他这个两品大员都不知如何是好,可以看出当时的变法者是

文档评论(0)

189****8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