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章原子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ppt

  1. 1、本文档共1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原子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化学基本理论研究 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100 年前的今天,正是人类揭开原子结构秘密的非常时期。 我们共同来回顾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科学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的事件。 1.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莱Becquerel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1898年波兰人居里夫妇Marie Curie 发现钋和镭的放射性,二者蜕变后最后都变成铅。经研究发现,上述射线是由α、β、γ三种射线组成。 天然放射性物质及其蜕变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原子并非是组成物质的“最终质点”,它是可分的,而且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2.电子的发现 1858年,人们在研究物质在真空管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阴极射线;1897 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森thomson 研究阴极射线的本质时,发现阴极射线是一群带负电的粒子流,将其命名为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 。不论阴极射线管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或电极材料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发射的阴极射线的电子的荷质比都是相等的。因此证明电子是各种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 放射性、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可变的,原子还有其内部结构。这是人们对物质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从宏观领域进入到了微观领域。 3. 原子核的发现 1911年,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 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 用一束平行的α射线撞击金属箔, 观察α粒子的行踪。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大多数粒子仍继续向前,没有改变方向;少数α粒子改变它原来的途径而发生偏转,但偏转的角度不大;仅有极少数(约1/万)偏转的角度很大,甚至被反弹回去。 4.核电荷的确定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Moseley,系统地研究了用各种元素分别制成阴极所得到的 X射线的波长,发现不同元素各有其特征的X射线谱线,得出原子序数与其X射线波长的关系,而原子序数在数值上正好等于该原子的核电荷。这样通过测定元素的特征X射线光谱,就可以确定其核电荷数。 5. 质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Rutherford 用α粒子轰击氮,发现氮原子可以放出一个带正电荷的粒子,其电量与电子相等。由于任何中性原子都可以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成为带正电荷离子,这就说明每一个原子的原子核中都含有一个或多个正电性单元—质子。 质子的发现,还不能解释除H核以外的其它原子核的问题。例如:He原子核内含有两个质子,而它的质量却是H原子的4倍。这多出来的2倍质量又是哪里来的呢?为此,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必定还存在着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6.中子的发现 1923年,卢瑟福的学生、美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k用高速α粒子轰击Be时,发现了这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略大 。 中子的发现,上述原子核的质量问题就解决了。He核的质量之所以为H原子的两倍,是因为核中除含有2个质子外,还含有2个中子的缘故。 3.同位素丰度:某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分数组成(原子百分比)。例如,氧的同位素丰度为:f(16O)=99.76%, f(17O)=0.04%,f(18O)=0.20%,而单核素元素,如氟,同位素丰度为f(19F)=100%。有些元素的同位素丰度随取样样本不同而涨落,通常所说的同位素丰度是指从地壳(包括岩石、水和大气)为取样范围的多样本平均值。若取样范围扩大,需特别注明。 2. 波尔理论的成功与缺陷 成功:波尔理论用量子化的特性解释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原子的发光现象 ,解释原子稳定存在的问题,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及里德堡经验公式。 缺陷:未能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采取了宏观物体的固定轨道,没有考虑电子本身具有微观粒子所特有的规律性-----波粒二象性。因此,波尔理论无法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和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等问题。 电子衍射实验示意图 用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通过薄晶体片射击感光荧屏,得到明暗相间的环纹,类似于光波的衍射环纹。 既然电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能否象经典力学准确测定宏观物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置那样准确测定电子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呢? 对于微观粒子, 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运动性质(波粒二象性), 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其位置和动量。 1927年, 海森堡(Heisthberg)提出了电子运动的测不准原理。 上式表明:对于任何一个微观粒子

文档评论(0)

180****95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