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属动物常见沈寄生虫病.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属动物常见沈寄生虫病

四 症状及病变 潜伏期为7~21天。病初高热40~41°C,稽留4~6d,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重者昏迷。 马梨形虫病与驽巴斯虫病相似,但热型为弛张热和间歇热,症状较缓和。混合感染时,病情加重,疗效缓慢,容易反复发作。 五 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及病变和血液寄生虫检查确诊。 2.鉴别诊断 注意与马传染性贫血病区别。 六 防 治 治疗原则和用药同牛巴斯虫病,但台盼蓝只对驽巴斯虫病有效。 预防措施参考牛巴斯虫病的预防。 * 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剖检变化及血液寄生虫学检查确诊。 血液寄生虫学检查可采耳尖静脉血作血液压滴标本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发现虫体确诊。也可用动物接种、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诊断。 7、治疗:本病应早期治疗,并配合对症疗法和加强护理。伊氏锥虫有不同的地理株,各虫株对各种抗锥虫药的敏感性不同,应注意选药。 萘磺苯酰脲(拜耳205):牛每头3-5克,一周后再用药一次。 甲基硫酸喹嘧啶(安锥赛):马5mg/kg、牛3—5mg/kg、骆驼2mg/k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10%溶液一次皮下注射,必要时2周扣再用药一次。 贝尼尔(血虫净):马3.5—4mg/kg、牛3.5—3.8mg/k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必要时隔5—12天再用药一次。 8、预防:疫区应每年在春季虻类出现之前和冬季对易感动物进行检查,发现阳性家畜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家畜可在发病季节内进行药物预防。加强对调动家畜的检疫,调进的家畜须隔离观察20天,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病畜尸体应深埋或烧毁。手术器械和注射器要严格消毒。 第六节 马副丝虫病(血汗症) 马副丝虫病是由丝状科副丝属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于马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中引起的疾病。临床特征:常在夏季引起马躯干部位的皮肤出血,如同出血汗,故称血汗症。 第七节 马尖尾线虫病(马蛲虫病) 又称蛲虫,是由尖尾科、尖尾属的马尖尾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大肠内而引起的疾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病的特征症状为臀部发痒,故又称“痒尾症”。 形态 雄虫体形小,白色,体长9~12mm;有一根交合刺,大头针状。雌虫长可达150mm,尾部细长而尖,可达体部的三倍以上,未成熟时为白色,成熟后为灰褐色,阴门开口于体前部1/4附近。 发育史 雌虫将体前部伸出肛门外产卵,虫卵在肛门周围发育→感染性虫卵→经口入动物体内→小肠 幼虫逸出→入大肠→成虫 诊断 1. 参考症状 尾根部发痒,脱毛,皮炎。 2. 虫卵检查 刮取肛周污物涂片检查虫卵。 3. 虫体检查 严重感染时,可在粪便中发现 虫体。 治疗 1. 敌百虫 2. 噻苯唑 3. 石碳酸软膏:涂擦肛周皮炎部。 预防 注意卫生、饲养管理、检疫等 四、马圆线虫病 马属动物圆线虫病是由圆线目、圆线科、和盅口科的许多种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大肠(以盲肠、结肠为主)内所引起的一类线虫病。根据虫体大小分为大型圆线虫和小型圆线虫两大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马匹圆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7.2﹪,感染强度最高可达10万条以上,是马属动物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第八节 马杆虫病 马杆虫病也称马类圆线虫病,是由韦氏类圆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十二指肠粘膜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一 病 原 韦氏类圆线虫是杆形目,类圆形的一种,虫体毛发状,长7.3~9.5mm,虫卵呈卵圆形,壳薄,大小为(40~51)um×(30~40 um)。 二 发育史 韦氏类圆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十二指肠内,营孤雌生殖,雌虫产下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再外界环境中孵出幼虫,发育为雄虫和雌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孵出幼虫。 三 症状及病变 由于虫体钻行皮肤,导致皮肤湿疹,移行会引起支气管炎和腹膜炎。大量虫体寄生于十二指肠时,引起肠粘膜的炎症,表现腹痛,甚至呕吐,精神不振。 四 诊断 当病畜出现皮炎,腹痛,腹泻,肚胀症状时,可采取新鲜粪便装在玻璃杯中,用纸覆盖。1~3天后在玻璃杯内壁形成北霜状的虫体集落,或采用饱和盐水漂集法检查虫卵以确诊。 五 防治 (1)保持运动场及厩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堆积发酵杀死虫卵,定时消毒。 (2)定期驱虫。 (3)幼畜与成畜分开饲养。 (4)使用常用的驱线虫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九节 马腹腔丝虫病 丝状线虫指丝状科、丝状属的一些线虫,多寄生在腹腔内,故又称腹腔丝虫。牛丝状线虫病,马脑脊髓丝虫病,浑睛虫病,三种病的病原体是同

文档评论(0)

173****1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