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詹天佑
调车场里,一台机车推着几节车厢,向停在钢轨上的另几节车厢缓缓驶
去, “咣当”一声,两节车厢结合处的钢铁钩子,轻轻一撞,就像两只坚实
的大手,自动紧紧握在一起。哪怕列车是风驰电掣,还是负重爬坡,这双“钢
手”始终紧握在一起。可是当人们想摘掉所挂的车厢时,又可以不费劲地很
快卸掉。
在这以前,火车上连接车厢使用的挂钩是很不安全的,经常发生脱钩、
折断,造成交通事故,而且挂上之后拆卸麻烦。现在这种在全世界铁路上通
用了近百年的安全自动挂钩,被称为 “詹天佑钩”。它的发明者,就是我国
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先生。
一、幼年时代
詹天佑先生字眷诚,1861年 (清咸丰十一年)生于广东南海县。原籍安
徽省婺源县 (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他出身在一个没落的世家。他的曾祖
父詹万榜 (字文贤)是清乾隆年间的太学生,后因经营茶叶生意,来到广东。
由于茶叶出口生意利润很丰厚,詹天佑先生的祖父詹世鸾,继承父业,索性
迁居广东省城广州,依附广州 “十三行”的势力,生意越做越大。詹世鸾为
人慷慨豪爽,见义勇为。他不但还清了旧债,还经常不惜万金,倾囊救助遭
到灾祸的同行;并为家乡婺源修建了供读书人研究学问的“文社”、“学宫”,
置办了供祭祀用的田产,修建会馆, “多挥金不惜”,很得到人们的敬重。
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 (字作屏),母亲陈氏,是一位刻苦耐劳,善于教
养子女的妇女。夫妇共生了7个孩子,詹天佑是老大,他以下的3个弟弟都
没有养活,其他3个是女孩。
好景不长,他的祖父创下了家业,到了父亲詹兴洪时,由于中英两国间
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南
京条约》。原先垄断广州对外贸易的 “十三行”垮了,那些依附“十三行”
的中小商行,从此一蹶不振。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这些中小商行全
都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由于家道中落,为了节省家庭的开支,詹兴洪把家
搬到南海县。从此詹天佑一家人的生计,主要依靠父亲种田来维持,生活非
常困难。每逢过春节,父亲就帮人写春联挣点钱贴补家用。
由于英帝国主义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广州这扇中国的南大门,许多西
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随之进入了广东这个南方省份。童年
的詹天佑在南海县一所私塾读书,但他对私塾里讲的 “四书”、“五经”和
八股文等都不感兴趣,每天都要摆弄自己用泥巴捏成的机器模型。洋人带来
的那些所谓 “奇技”,都能引起他的浓厚兴趣。他不但看,还要问,只要有
可能总要把它的道理弄清楚。
当时,詹兴洪有个老乡和朋友,名叫谭伯村,经常往来于南海和香港之
间,他十分喜爱詹天佑,总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他的家境比詹家要
宽裕,当詹家经济上窘迫时,总慷慨解囊。
1871年 (清同治十年)年底,詹天佑读完了私塾,那年他 11岁。将来
干什么?读书,当然父亲希望他能继续深造,学得一技之长。但家境贫寒,
光靠父亲辛劳耕作所得,维持一家生计尚且不敷,哪来学费供他继续升学?
工作,种田还是当学徒?11岁的孩子又能做什么?
正在一家人发愁时,谭伯村匆匆从香港赶回南海。原来他在香港得到消
息,清政府派容闳到香港主持 “选送幼童出洋肄业”招生工作。闻讯后,他
立即赶回南海,劝詹兴洪夫妇送詹天佑出洋留学。詹兴洪夫妇犹豫不决,当
然是为孩子还小,远离膝下,漂洋过海,去到那举目无亲的洋人地界,只怕
今生再无见面的日子。谭伯村除了劝说詹兴洪夫妇让詹天佑出洋留学,还愿
意将自己的第四个女儿谭菊珍许配给詹天佑。最后,谭伯村总算说服了詹兴
洪夫妇,决定让詹天佑出洋留学。谭伯村立即到香港,为詹天佑报了名,并
注明要学习 “技艺”。
在这里,有必要谈谈容闳这个人,以及清政府为什么要先派幼童出洋留
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在英、法列强的进攻下,再次惨遭败北。更由
于在 “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在清政
府中的一些人,痛切地感觉到,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是不可能抵挡西方帝
国主义列强 “坚船利炮”的进攻的。他们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出发,购
买和制造洋枪洋炮,兴办工厂、矿山,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开始了引
进西洋技术和文明的洋务运动。
容闳 (1828—1912)字莼甫,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人,他是一个早期的改
良主义者。1839年(清道光十八年)进入美国人开办的澳门莫礼逊学校读书。
1846年 (清道光二十五年),随该校校长布朗到达美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