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章东南亚(二)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东南亚(二)课件.ppt

東南亞各國平均國民所得比較(2008) 精选 解決方案 東協與東亞中、日、韓等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稱為「東協10+3」)。 可取得東亞核心國家的資金、技術與市場,使區內互補性、聯繫性增加,更可望成為擁有17億人口、生產總值(GDP)2 兆美元的自由貿易區。 精选 第二節 個案:印尼 一 人口遷移計畫 印尼環境保育與開發的衝突 印尼的簡介 精选 印尼的簡介 東南亞11國之中,印尼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也是森林、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其政局、經濟的發展,操縱著亞洲東部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印尼人口眾多,又分布不均,因此政府採行一項大規模遷徙計畫,以疏散核心區的壓力,並加強離島地區的開發。 精选 印尼盛產石油與天然氣 盛產石油、天然氣的印尼,在加里曼丹設有煉油廠、儲油槽 精选 人口遷移計畫 原因:印尼大多數人口集中在面積較小的三個島嶼—爪哇島、馬都拉島、巴里島。 目的:印尼政府擬定人口遷徙計畫 1.降低核心島嶼的人口壓力。 2.促進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蘇拉威西、西伊里安等離島地區的開發。 3.全面實施爪哇化,以利政治統一。 精选 爪哇化(Javanization) 1970年代,印尼政府進行大規模人口遷徙計畫,將爪哇島的 3 支主要民族(Bugis-Buton-Makassar,合稱BBM)遷徙至離島開發,並擔任重要公職,以便透過制度、語言、文化的傳播,達到政治統一的目的。由於這些移民的經濟、社會地位較高,所受待遇優於當地土著,造成當地居民的反彈與對立。國際非政府組織(NGO)將此種政策稱之為爪哇化(Javanization),又稱內部殖民主義(internal colonization)、或伊斯蘭化(Islamization)。 精选 計畫實施 於1969年展開,在其後的20年間,約有129萬戶家庭,合計500萬人,由核心島嶼遷徙至蘇門答臘、婆羅洲的加里曼丹、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島西部的西伊里安。 爪哇島與馬都拉島人口外移(1951-1993) 精选 新幾內亞島 新幾內亞島東部為巴布亞新幾內亞共和國,西部為印尼的巴布亞省。 精选 計畫失敗 參與遷徙計畫者多為農民,可獲得津貼、離島土地,但因: 1.資金有限,不足以支撐異地新生活。 2.多項計畫如在砂土上種稻、紅樹林沼澤地開墾,皆宣告失敗。 3.種族之間又因生活方式不同,爆發嫌隙與衝突。 因此新移民在異地的適應頗為困難。 精选 計畫失敗的原因 印尼有100多種民族,其中爪哇人是主要民族,也是統治者。 少數族群對統治者向心力原已不足。 外來移民文化型態不同,又瓜分原住民的土地,使種族衝突益加白熱化。 精选 第四章 東南亞(二) 東南亞地區天然資源豐富、勞工眾多、海運交通便利,早期以糧食作物—稻米生產為主;歐洲殖民統治後,則以發展農、礦為主;1970年代以後,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區域結盟 第二節 個案:印尼 精选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區域結盟 一 經濟發展的條件與限制 區域結盟 精选 經濟發展的條件與限制 (一)農、礦為主的二元經濟 (二)工業發展 (三)經濟的困境與對策 精选 殖民時期的經濟發展 殖民地式經濟:歐洲勢力來到後,引進中、印勞工,發展礦業、熱帶栽培業,以獲取香料、錫、作物等資源送往母國。 工業革命及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殖民範圍加大,生產走向大規模、單一化經營。 精选 殖民統治結束後的經濟發展 以農、礦資源輸出為主,如印尼、馬來西亞的油棕、橡膠,汶萊的石油、天然氣,皆為出口大宗。 新加坡: 1.控制麻六甲海峽咽喉,海運地位重要。 2.密集發展基礎、高科技工業,使其躋身新興工業國家第一代的亞洲四小龍行列。 3.新加坡面積較小,資源仍仰賴馬來西亞、印尼等鄰近國家供給。 精选 印尼巴布亞省農場運送油棕樹果實 精选 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 在二次大戰後:積極建立「進口替代」型工業,發展基礎設施。 1970年後:轉變為「出口導向」型工業。 1.利用大量廉價勞工發展紡織、玩具工業。 2.設立免稅的加工出口區。 3.爭取歐美國家免關稅、最惠國待遇。 工業產值迅速提升,農業產值下降,成為新興工業國家第二代,又稱「亞洲四小虎」。此時出口的農、礦結構也產生改變,如橡膠為棕櫚油所替代,石油、天然氣的地位超過錫礦。 精选 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 人口成長對經濟的貢獻: 1.國家因為人口成長快速,勞工充足,不僅有助吸引外資,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 2.勞務輸出最多的國家,對該國經濟發展貢獻很大。例如:菲律賓便有 600 多萬在海外從事基層勞動的勞工,其中絕大部分為女性。 臺灣的外勞絕大多數來自東南亞國家,而外籍配偶中來自東南亞的也約占總數的1/3。 精选 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比較表(2008) 越南、汶萊、緬甸、柬埔寨、寮國、東帝汶,由於位置偏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