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针的理解与误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指南针的理解与误读 戴吾三 引子 清除误区,正确地认识历史,特别是技术发明的历史,培养创新思维,激励我们在21世纪做出新的贡献。 一、指南针的理解 一条线,四个概念 一条线,指的是技术发明路线。从战国到宋代,长达1400年。在漫长的发明路线中, 重要的有四个概念,对应四个发明:指南车、司南、指南针、罗盘。其中,最重要的是司南和指南针。 1、指南车 指南车是利用机械指定方向的车子,虽然它和指南针的原理不一样,但这一故事说明,古人很早就有判定方向的需要。关于指南车的制作在《三国志》、《晋书·舆服志》中有记载。用木头雕刻出一个小仙人,安装在车上,使仙人的手指指向南方,由于齿轮结构的作用,尽管车的方向改变,而仙人的手指却一直指向南方。 2、司南 磁勺和方形地盘组成的指南仪器,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作,它与机械式(非磁性)的指 南车,原理截然不同。 司南的出现与古人对磁石的认识有关。古代东西方都对磁石较早形成认识,但中国古代还认识到指极性。 春秋时期,冶铁业兴起,古人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认识了磁石。古书《管子》,托名齐国相管仲所写,该书《地数》篇记载:“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这段话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磁石的文字之一。 比《管子》成书稍晚些的《吕氏春秋》对磁石的吸铁特性有更明确的记载:“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说:“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这里把磁石的吸铁特性看作是“母子之恋”,所以汉代以前把磁石写成“慈石”,意思就是“慈爱的石头”。 磁石利用举例 例1 方士(占卜者)用走失者留下的衣带包块磁石悬挂于水井口,试图对走失者产生一种神奇的作用,使他能辨清方向而找到回家的路。 例2 秦始皇为了防避刺客暗杀,用磁石建造了阿房宫的北阙门,使身怀刀刃的刺客靠近门时就被磁石吸住。 司南的出现 在早期简单的利用悬挂磁石指南定向的基础上,东汉时出现司南,其具体的描述见东汉 著名学者王充的著作《论衡》:“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文中“杓”是勺子,“地”是中央光滑的地盘,“柢”是勺的长柄。 20世纪50年代,王振铎先生根据《论衡》中的描述,并参考了有关的出土文物,做出古代司南的复原(见图)。司南为何像勺状?这是为象征北斗,中国古代方士对北斗最感兴趣。地盘为方形,因为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观念。 (3)唐代出现水浮式指南针 过去,根据文献记载,学术界公认,指南针的出现是在北宋初期。而近年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唐代时就已出现水浮式指南针。在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的著作《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记载:游方僧人随身携带着磁针,到一个寺庙后,就把针放入水缸里观察方向。在段成式的诗中,也有“勇带磁石针”的吟诵。另外对唐代以后中期以后的墓志铭等资料分析可知,当时的风水先生为了选择墓室方向,开始使用浮针式的“水罗盘”。 3、指南针 (1)明确记载 关于指南针使用的明确记载,见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对于指南针的形制,沈括总结了4种不同的装置(见图)。 第一种方法可简称为“水浮法”,缺点是“多摇荡”,不够稳定。 第二种装置是把磁针放在指甲上,简称为“指甲法”。 第三种装置把磁针放在碗的唇口上,简称为“碗唇法”。缺点明显,非常不稳定,用沈括的话说:“坚滑易坠”。 第四种装置是用悬丝系住磁针来定向,可称做“缕悬法”,它避免了前面提说的三种方法的缺点,而且运转也很灵活。 特别要提出的是,《梦溪笔谈》中记载指南针所指方向“常微偏东,不全南”,这表明沈括经过观察,发现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夹角。 从地磁学知识知,地磁偏角是随时间、地点而变化的。一般讲,它的值较小,最大的是20度,一般只有几度。沈括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磁偏角约为3~4度,这么小的角度被观察到,反映出沈括观察是很细致的。 西方对磁偏角的发现是在哥伦布海上探险途中的1492年,比沈括发现要晚400多年。 (2)指南针的使用 唐文宗开元三年,日本和尚圆仁来中国求法,在他所撰写的《入海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了海上遇到阴雨天气时混乱而艰辛的情景:当时海船的航向无法辨认,众人惊恐,七嘴八舌,幸好遇到一个波绿海浅的地方,但是也不知离陆地有多远,最后只好沉石锚停船,等待天晴。 而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后,不论天气阴晴,航向都可辨认。史籍中最早记载到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是在北宋。朱彧(音“育”)在他的《萍洲可谈》一书中评述了当时广州航海业兴旺的盛况,同时也记述了中国海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说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4、指南鱼 指南鱼是用地磁场磁化法做成的。详细记载见北宋初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