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际经贸理论通鉴》编著与研究
《国际经贸理论通鉴》 编著与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国际经贸理论通鉴》总主编 薛荣久 2006-8 《国际经贸理论通鉴》(约一千万字)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系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重大理论与政策研究中的课题。作为这个课题的总主编,把《国际经贸理论通鉴》编著与研究情况,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协助。 一、《国际经贸理论通鉴》编著与研究的缘起与条件 (一) 缘起 1、本人志趣与自觉责任:创建中国国际贸易学 2、目的: (1)提高教学水平 (2)加深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3)提供决策基础 (4)培养人才 (5)理论创新 3、创意:20世纪90年代中期,课题名称:《国际贸易理论精粹选编》 4、中断:没经费;精力转向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研究会的创建与活动 5、重起:2003年 (二)条件:基本具备。 1、有经费:211工程 2、本人有精力 3、有研究传统和基本队伍 4、领导支持 二、《国际经贸理论通鉴》的编著思路与架构 (一)编著思路 (二)体例 (一)编著思路 贯通古今外中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 经济贸易理论兼容并蓄 国内外并重 理论内涵拓宽 注重理论延续和发展 以共认学派和理论为主 客观 开放式 (二)体例 1、整个体例:卷、篇、章、节 2、卷篇结构 2、卷篇结构 第一卷 国际经贸理论基源卷 第二卷 国际经贸理论近代卷 第三券 国际经贸理论当代卷 第四卷 国际经贸理论中国卷 第五卷 马、恩、列、斯国际经贸理论 第六卷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经贸论述 第一卷 国际经贸理论基源卷(170万字) 第一篇 早期思想家的贸易观 第二篇 重商主义 第三篇 古典学派 第四篇 历史学派 第五篇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卷 国际经贸理论近代卷(100万字) 第一篇 新古典学派 第二篇 北欧学派 第三篇 凯恩斯主义 第三券 国际经贸理论当代卷(300万字) 第一篇 里昂节夫之谜与释谜 第二篇 关税同盟理论 第三篇 施多帕-萨谬尔森贸易理论 第四篇 国际分工协调理论 第五篇 世界经济成长阶段论 第六篇 发展经济学 第七篇 激进学派 第八篇 新“新古典”派贸易理论 第九篇 竞争优势理论 第十篇 产业内部贸易理论 第十一篇 战略贸易理论 第十二篇 地区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十三篇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理论 第十四篇 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理论 第十五篇 服务贸易理论 第十六篇 贸易与环境理论 第十七篇 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论 第十八篇 国际经济贸易传递理论 第十九篇 国际贸易实证分析理论 第四卷 国际经贸理论中国卷(170万字) 第一篇 中国古代的贸易思想 第二篇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思想 第三篇 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理论 第四篇 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理论(单 列为第六卷) 第五篇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学者的对外贸易理论 第六篇 改革开放后经济学者的对外贸易理论 第七篇 港澳台对外贸易理论 第五卷 马、恩、列、斯国际经贸理论(140万字) 第一篇 资本主义前生产方式下的对外交换与国际贸易 第二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 第三篇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第四篇 两个体系间的经济关系 第六卷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经贸论述(120万字) 第一篇 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经贸论述 第二篇 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经贸论述 第三篇 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经贸论述 第四篇 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经贸论述 第五篇 主管国际经贸领导人的国际经贸论述 三、《国际经贸理论通鉴》的编著方式与进度 (一)编著方式 1、管理:总主编与分卷主编共同负责制。分卷主编由总主编确定。分卷主编负责编著事宜。 2、进程:各卷同时启动。 3、编著人员构成:内外结合。 (二)进度:第一卷、第五卷已定稿 四、初步体会、前景与希望 (一)难度大 原创性,没经验 分卷主编难求 深入研究成果少 参编人员水平不一 涉及问题广泛 时间紧 (二)加强了信心 被211工程验收组肯定 加强了责任感 发现许多深层次需要研究的问题 激发了参编者的研究兴趣 初步形成梯队 (三)前景:知难而进。不断总结经验。 (四)希望:与会老师或推荐老师参与我们课题的编著研究。 联系方式:杨凤鸣(课题秘书)。电子信箱:xueuibe@126或学科协作组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