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护理伦赞理学的历史发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护理伦赞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课后临床案例分析实例: 【案例】 一位5岁女孩患肾炎继发肾功能衰竭住院三年,一直做肾透析,等候肾移植。经父母商讨,同意家人进行活体移植。经检查:其母因组织类型不符被排除,其弟年纪小也不适宜,其父中年、组织类型符合。医生与其父商量用为供者,但其父经一番思考决定不做供者,并恳请医生告诉他的家人他不适合作供者,因他怕家人指责他对子女没有感情,医生虽不太满意还是按照他的意图做了。 讨论:医生说谎道德吗?其父的做法对吗?从伦理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伦理分析] ①.医生说谎是保护其父的自主权,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好是让家庭内部商量,以遵守医生的诚实原则。 ②.从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有两种理论是并存的;一是义务论,另一个是目的论即效果论。由于理论起点不同,对此案例可得出不同结论: A、从义务论出发,父亲对其子女有抚养的责任,当女儿生命处于危机之中,父亲为了保全自己, 连亲骨肉也视死不救,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为中国的传统道德所不容,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也影响家庭的和睦,在个人良心上也是一件憾事。 B.从目的论即效果论出发,女孩的生命质量已很低,即便移植成功生命质量也难以保障,以一方的器官丧失来挽救成活未卜的5岁孩子,从效用上未必有价值。况且,其父是中年人,还有扶养另一子女的责任,正是干事业的最佳年龄,从代价效应分析,他不做供体也是有理由的。 结果,他推托有病而辞谢了。后来唐统一了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诏请孙思邈到京师,准备授以爵位,亦被他回绝了。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李治)又诏孙思邈到京师,寓居于鄱阳公主旧居,让他审订即将成书的《新修本草》。因为孙思邈在编修工作中有贡献,故显庆四年,高宗召见他,请他担任谏议大夫的官职,他再次谢绝了。 后来由于他考虑到长安有许多医书,为了有条件阅读这些医书以便从事著述,才接受了承务郎这一职务,在尚药局供职了一个时期。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医学著作。当他搜集到所需要的医学资料后,便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借口身患重病而辞职返乡了。他把一生全部贡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他所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成为传之不朽的医学名著。他的《大医精诚》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医德学著作在国内外的医学伦理领域也一直在闪放着光辉。 医乃仁术 中国传统医学重视医学的伦理价值,“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它更多的是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的要求。在医德中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仁”是自我修养过程,医术是“仁”,“济世活人”是行医的宗旨,“普救含灵之苦”是医学的目的。“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结晶,也是儒家医德的核心,其总的观点是“爱人、行善、慎独”。 第一节 中国医学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商周以来,在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中,就充满了礼义道德的内容。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医疗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而且建立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规范,对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生存--劳动--损伤--治病--医患关系形成--准则--医德形成。 医德的起源 原始社会中,以神农为本草之宗, 《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帝王世纪》有“伏羲画八卦……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亡”,《通鉴外纪》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的记载。在这些行为中,为了病人,甘于做自我实验,体现出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水平得到提高,医护伦理思想也有较大进步,西周时期,建立了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和道德考核的制度。《周礼·天官·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医德的重要性。 医护伦理思想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对学医之人要求“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这也是历代医家严格遵循的医学教育伦理原则。重要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护理伦理学的发展完善 封建社会,东汉名医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序:“上以

文档评论(0)

186****07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