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放国文学上.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中放国文学上

中国文化概论 第六章 中国文学上 主讲教师:江 华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第六章 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 第二节 唐诗 第三节 宋词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1.文学传统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学起于神话,成于诗歌。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到诗经问世。作为对文学评论和批评的文学理论开始于春秋,成熟于魏晋。从孔子的和谐为美到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 图1 盘古开天 图2 女娲补天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2.中国文学的题材 在周朝中国文学形成了关注现实,直叙人生的文学视野,与西方的宗教主题、英雄史诗题材完全不同。“诗言志,歌咏怀,声依咏,律和声”,古代的诗歌有韵律,音乐相配可以朗诵、歌唱。诗可以“兴、观、群、怨”。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3.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直抒胸臆,情不自禁.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自然而然,油然而生,情不自禁,没有人工刀斧雕琢的痕迹。有感而发,,情理相融,反对无病呻吟。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4.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二 白描写生。减少修饰词汇,直接描写状态,表达朦胧的直觉。如:绿肥红瘦;芳草青青,白雾茫茫。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5.评论原则之一 效果重于内容。文学作品的效果,引起的审美感受结果,比内容更重要。文学作品的善的效果比美本身重要。如孔子“尽善尽美”的标准,反对靡靡之音。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6.评论原则之二 内容重于形式。形式主要是指美的外在特征,如黄金分割比例,标准的身材比例。内容偏重于内在的质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闻武乐,曰“尽美矣,未尽善也。”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7.格调高雅 中国文学作品有典雅、感伤、忧虑的格调,内涵着淡淡的愁绪。作品的高雅,空灵能够登大雅之堂。净化人们的语言、情感、心灵,引导人们奋进向上。同时,又有担心惆怅,别离愁绪,充当了文明守望者的角色。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1、和谐为美之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的合二为一,自然是拟人化的自然。自然是人化的责自然,人是追踪于自然,发源于自然,以自然为本。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2、和谐为美之二“情景合一” 情景合一。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怀,感情,审美的愉悦,是主观人化的。景是自然的景色,景物,风景,是自然的造化,与人类无关。在中国文学中,触景生情,以景抒情;同时,以情观景,景随情变,情感主宰景色。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3.意境深远 中国文学作品描写的目的是营造美好的意境,意境是感性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意境是理想化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具有生动形象的朦胧美,如同一副画面浮现在脑海中,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4、形神兼备之一 中国文学强调形神兼备,要求正确处理事物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神态之间的关系。 (1)以形写神,传神写意,反对单纯写形。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5、形神兼备之二 以神传意.形是神的基础,表现,是铺垫,是桥梁。没有形象作为载体,神态无从安身。 第二节、唐诗 一、唐诗出现的背景 二、唐诗的流派 三、唐诗的创作方法 一、唐诗出现的背景 1.政治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秩序良好,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状态。在选官制度上建立了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选拔机制。出现了“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的现实。 一、唐诗出现的背景 2.经济背景 唐朝出现了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太平盛世出现的经济原因是均田制,农民获得了土地,刺激了生产积极性。赋税少,唐太宗时,中央政府吃“皇粮”的人只有几百人。 一、唐诗出现的背景 3.文化教育背景 在科举考试中,写诗赋词成为必考科目,极大地促进了对诗歌的爱好,创作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家族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中央有太学,家族有私塾,出现了耕读人家。小农家庭和家族成为文化的堡垒。 一、唐诗出现的背景 4、汉字审美特性 从文化上看,汉字是从

文档评论(0)

186****07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