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料
.
座位号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
A.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5.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如下图,下列各选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处
B.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和G点,电流计指针都能偏转
C.D、E、F共同构成了两个神经元相连接的部位叫突触
D.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 B.水平衡调节 C.内分泌调节 D.血液pH值的调节
8.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W区 B.V区 C.S区 D.H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D.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10.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起寒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C.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D.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
11.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甲
甲
乙
丙
甲状腺激素
(-)
(+)
(+)
(-)
a
b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12.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有人注射了青霉素后产生过敏性休克症状 B.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C.消化道黏膜阻挡细菌 D.唾液中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
13.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I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细胞Ⅰ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4.不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叙的是
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D.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5.如图,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A.小于2m
B.大于1m,小于2m
C.大于2m
D.无法确定
16.宋代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上述叙述中“得气即发”的“气”是指
A.氧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