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实验小组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教育心理学》课程实验 小组报告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专业2006级 莫 丹 200610400106 陈煌明 200610400102 王朋朋 200610400104 罗 静 200610400105 邓日勇 200610400117 李丽凤 200610400120 庞世勉 200610400126 刘彩华 200610400132 卢彩芳 200610400134 王捷霏 200612603007 2007年12月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摘 要] 此次实验运用故事情境的随机抽取个别访谈方法 ,研究考察了 4、6、8 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由积极向消极发展 ,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 —外部惩罚定向 —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 4岁儿童归因定向还是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 (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关键词: 故事情境  道德判断  情绪判断  归因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道德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成份,道德心理及其发展己成为教育发展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近20年来,西方道德心理研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研究者们日益将视角转向了儿童的道德情绪发展,他们力图通过研究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动向来揭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规律[1]。 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早期研究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经由前道德到他律道德再到自律道德的发展里程。50年代末期,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进一步丰富、充实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柯尔伯格建构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模式。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他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扩充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把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划分成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及后习俗道德三个基本阶段。 按照情绪机能主义的观点,“情绪被概化为一种重要的内部监导系统,旨在评价客观事物和激发人们的行为”[2]。一个违反道德准则的人在他被禁止的行为获得成功时会体验到愉快,同时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又会感到羞愧和内疚,或者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感到害怕、恐惧。因此,研究者们认为,从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更能有效揭示儿童道德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Judgment and Attribution of Moral Emotion)研究兴起于70年代末期,研究中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的道德情景故事,研究者们企图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做出原因推论,即对道德情绪做出归因[3]。研究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对“情绪归因”的解释和界定不尽相同。但从中可以看出,“情绪归因”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首先,情绪归因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其次,情绪归因是一种认知归因。 基于上面的分析,本实验中我们对道德判断与情绪判断进行了分离,通过综合考察儿童对意图的理解及其对道德的认知以达到以下目的:(1)探讨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绪情感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2)研究探讨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并找出其发展规律;(3)为幼儿道德教育特别是正面引导和教育进一步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实验被试分别为4、6、8岁儿童各20名,各组平均年龄为4岁、6岁和8岁,男女比例各半,从桂林市两所普通幼儿园和小学随机抽取。 2.2 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的故事情境,用临床访谈的方法进行。实验材料为Nunner-Winkler设置的小故事[4]。为了使幼儿正确理解故事内容,我们给每个故事都配上三张相应的图片(15×10cm)说明,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出故事的全过程。同时,按道德侵犯的程度将故事情境人为分成三类:①说谎情境,②偷拿情境,③身体伤害情境。 2.3 实验设计 我们通过被试儿童的回答并经综合分析后,在不同侵犯程度故事情境的情绪判断任务中,划分了四种情绪类型:高兴、难过、害怕、混合;情绪归因划分了四个水平:结果定向、道德定向、惩罚定向、移情定向、无效判断。力图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决断(df=3*2)归纳出4岁、六岁和八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不同故事情境中的道德情绪类型及他们的情绪归因定向。 2.4 实验程序 2.4.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