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3 九讲.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进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本能需要、 合群需要 自我肯定的需要。 (一)本能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古猿逐渐形成了集群的习性,并通过种族繁衍流传给后代。 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 婴儿— 母亲的关系 是以后形成诸多社会关系的基础 母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还进一步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本能需要的满足,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二)合群需要 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1959) 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探讨了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 研究者先将被试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 社会生活中, 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 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 适当的人际交往 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三)自我肯定需要 认识自己的需要,产生了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 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1902)发现: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 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 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 个体总是会选择一些自己愿意在心理上接受的群体与其进行比较, 并接受这些群体对自己的影响, 把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都与之对照,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交往。 镜子也会反光,也会不平整, 也会歪曲我们的形象。 他人的评价有时也会带有某些偏见, 或者别人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就会形成不恰当的自我概念,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行为方式。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但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也不能过分依赖于某一个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应该学会以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自己。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分为两个方面: 1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2 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 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 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 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 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 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 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 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 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2. 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 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 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 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 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 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 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这就是社会交换。 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一定是根据物质的绝对价值来估计的, 完全是一个与心理效价有关的问题, 社会交换过程中, 包含了深层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