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页
大豆蛋白饮料行业空间大
2010年04月17日 02:10 HYPERLINK / \t _blank 第一财经日报【 HYPERLINK javascript:zoomDoc(16); 大 HYPERLINK javascript:zoomDoc(14); 中 HYPERLINK javascript:zoomDoc(12); 小】?【 HYPERLINK /stock/hybg2064022.shtml \l # 打印】 HYPERLINK javascript:void(0); 共有评论0条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大豆是最丰富、最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掀起“大豆食品热”。美国大豆食品从1992年的8.52亿 HYPERLINK /hq/rmb/quote.php?symbol=USD \t _blank 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7亿美元,13年增长了4.5倍;2003年北美和欧洲市场新开发的大豆食品,包括大豆蛋白饮料、甜食、无肉制品和豆腐制品的销售额达15亿 HYPERLINK /hq/rmb/quote.php?symbol=EUR \t _blank 欧元。
大豆蛋白饮料包括豆奶粉、豆粉、豆浆、液态豆奶等品种。豆奶饮料是动植物蛋白互相结合的品种,其营养更加全面。相对于我国的饮料行业,豆奶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主要原因一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豆奶的食用价值;二是豆奶饮料的品种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三是大豆复杂的成分使豆奶生产比消毒牛奶、杏仁露、花生奶等饮料的生产复杂得多,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四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口感差距大,即使有销量相对较大的豆奶粉也存在冲调性差或甜度太高等问题;五是豆奶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实力使其无法像其他饮料企业一样对市场进行大量引导活动,对品牌及豆奶的营养价值进行足够的宣传,使得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好产品没有好销量。
我国饮料工业协会非常关注大豆蛋白饮料行业的发展。据估算,我国每年消费大豆将在130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大豆蛋白饮料消费量230万~260万吨,是当前用于蛋白饮料大豆消费量的10多倍。可见,豆奶饮料行业在未来10年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HYPERLINK /jigou/detail/stockcom/anxinzhengquan.shtml \t _blank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我国大豆蛋白饮料起步于1983 年,1985 年豆奶开始被消费者接受,1986 年以后,豆奶销量上升加速,90 年代后期至 2004 年,随着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商超渠道进场费和小企业以低品质产品低价格倾销,导致行业利润水平走低。随后,企业淘汰速度和行业整合加快,品牌集中度提高,市场稳定格局基本形成 ;近几年,市场竞争已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了品质、品牌的竞争以及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的综合竞争,国家对食品行业的整治提升了行业进入门槛和运行水平,行业排名前几名的企业利润开始回归正常水平,并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保持提高的态势。目前,行业发展步入稳健增长阶段,但相比周边消费习惯类似的日本而言,整体规模依然偏小。 ????????目前,参与豆奶和豆奶粉生产的企业有200 家左右,豆奶粉和豆浆晶产量约为15-30 万吨,产值15-30 亿元。豆奶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维维”、“黑牛”、“雅士利”三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合计达到55.14%,居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公众对健康饮食的意识在不断提高,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公众对大豆及谷物类营养饮品的消费热情,促使行业快速发展。预测未来 10-15 年豆奶粉行业的年增长率将保持20%。伴随着二三线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消费升级,大豆蛋白的消费也将明显受到带动。
美味:最首要也最根本 ????????从我国饮料市场的现状来看,一种饮料新产品如果没有诱人的口味,将很难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在使用大豆蛋白作为功能强化剂时,首先应注意大豆制品较常出现的豆腥味。要防止豆腥味的产生,就必须钝化脂肪氧化酶,脂肪氧化酶的失活温度为 80~85℃, 故可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其失活。但是,在此温度下大豆蛋白会大部分变性失活,造成溶解性降低,限制了在饮料中的应用。采用酶法脱腥,可以在低于大豆蛋白变性温度下将其中呈腥味的醇、醛类物质转变为相应的酸,起到除去豆腥味的作用。 ????????与大豆蛋白结合的磷酸盐复合物植酸能导致胃的不愉快的重感觉,美国专利报道以去除植酸的大豆蛋白为主要组分生产含蛋白质饮料,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1%~10%,并且以5%或低于5%更适宜,超过10%含量时,粘性会增加,降低饮用适口性。在添加各种配料时,还应考虑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