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培东 生态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初探1.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前言 “生态城市”是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也从此走上了快速的、大规模的发展道路。但是,人类在陶醉于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却失落了自己的美好家园,各种城市问题接踵而至,城市生态系统随之失去了平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受到质疑。人们终于认识到城市只有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因此展望未来,国际社会从生态学角度构筑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概念———生态城市。从那时起到现在,全世界具有远大理想的科学家、政治家,都在致力于创造这样一个未来世界的样板。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城市应该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国需要借助生态理念指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它既符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要求。既然摈弃城市,回归自然不可能,就需要我们将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自然化、生态化、低碳化。生态城市被专家学者认为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是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 本课题“生态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初探”,则是致力于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发展的研究,是一项以揭示未来的理想城市模式———生态城市所具有的共同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旨的应用性基础理论研究。它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现今的许多城市态问题都是由不合理的空间结构造成的,但生态城市的这种空间结构应当是怎样的或者说会是怎样的,这一薄弱领域还尚待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克利夫兰等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建设,而我国的上海、天津、广州、哈尔滨、成都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创建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的建设必然要落实到空间范畴上,该项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这些城市从空间角度来思考和规划未来,更好地向生态城市迈进。 对于生态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而言,研究生态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是有必要的。而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它也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追求。国内外众多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空间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而用何理念和规划方式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地介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根据生态城市的一些理念、特点、目标与要求,提出了生态城建设规划所需绍遵循的基本方式,并从当前城市规划方法入手,分析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空间的一些具体做法。 1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1.1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回顾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回顾  基于生态学原则的生态城市理论自诞生之时,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7年,雷吉斯特在其论著《EcocityBerke2leyBuildingCitiesforaHealthyFuture》中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意义、原则,并提出今后建设伯克利生态城市的设想。国内生态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王如松[5]等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吴人坚等[6]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和经验,并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理论判定、生态城市的发生与演变机制等基本原理与内容。城市规划界的研究多偏重于从城市规划方法与理念的创新层次来体现生态城市的要求。黄光宇等[1]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界定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从总体规划、功能区规划、建设空间环境设计3个层次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对策,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此外,宋永昌等(1999)提出了评判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柴锡贤研究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从以上的回顾可知,国外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而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多为抽象的理论阐述,可操作性差。且研究学科较为单一,集中于生态学和规划界,地理学等其它学科研究较少,因此生态城市理论有待多学科研究的整合。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个古老课题,系统理论研究始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早期的研究强调以宗祠、王府、市场等为核心的空间结构布局以及规整化、理想化的静态结构。整个近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形体化模式发展阶段(19世纪末以前)、功能化模式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和人文化、连续化模式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一阶段着眼于城市形体的改建,倡导城市结构宏敞、壮美。第二阶段的代表有马塔(Y·Mata)的带形城市,霍华德(E·Howard)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光明城市,及社会生态学派的3大经典理论: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第三阶段则产生了诸如亚历山大(C·Alexan2der)的城市半网络模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