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与美学的感悟 张晶自选集.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陶诗与魏晋玄学 陶渊 明存诗仅仅一百多篇 ,而他对 中国诗史 、对士大夫们 的精神状态所产生 的影 响 ,却大得令人难 以置信 。研 陶成果可谓汗 牛充栋 ,但 决没有 穷尽 陶诗风 光 。套一句话来说 ,真是说不完的陶渊明。 如此渊深乃至有些神秘 的陶渊 明,只取艺术 的视角一隅是难 以把他看得透彻 的,我 以为倘若变换一下视角 ,用哲学 的窥镜来观照一番 ,也许会别有洞天 。魏 晋 时代是 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 ,是一个思辨 的时代 。以宇宙本体为根本论题 的玄 学 ,大大提高了当时人们 的哲学思维水平 ,玄学 的一些重要命题 ,带来 了思想方 法上 的革命 ,魏晋时期 的美学思潮 ,基本是 以玄学为其哲学基础 的。生活于晋 、 宋 时期 的陶渊 明,自然也是难逃玄风之浸染 的,陶诗 中多有道家 的、玄学的概念 涌现其 间便是 明证 ,但这 只是最表层 的因素 。哲学对文学 的影 响倘若仅止于这个 层面 ,陶渊 明就不成其为 陶渊 明了,至多是一个平庸 的玄言诗人 。关于陶渊 明与 玄学的某些关系 ,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 已有深刻论述 (见 《陶渊 明之思想与 清谈之关系》),逯钦立先生也就 《形影神》等作加 以阐发 ,当今学者也不乏精辟 之见 。但 问题 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我们 的探索不应 该停 留于文学与哲学 的一般性联系上 ,譬如在作 品中找到一些哲学术语 、范畴 , 第 2 页 作为二者联系的例证 ;也不能仅仅说 明是作者 的思想 中有哪些哲学成分 。从哲学 的视角观文学 ,其着眼点还在文学上 。应该注意考察哲学 的一些重要范畴、命题 是通过 怎样 的渠道进入文学创作 的 ,又使创作 的艺术思维方式发生 了怎样 的变 化 ?等等 。用这种 眼光来看陶诗与玄学的关系 ,可 以发现玄学思维在 陶诗风貌 的 形成 中起着非常重要而深微 的作用 。让我们慢慢道来 。 《饮酒》其五 中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山”是顶有名 的诗句 ,它如此受 到读者钟爱 ,究竟好在哪里 ,妙在何处 ?这是个 引人深思 的问题 。苏东坡于此别 具慧眼,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 皆作 ‘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 (《东坡题跋》卷二)苏 门学士晁补之进一步把意思挑 明了: “本 自采菊 ,无意望 山,适举首而见之 ,故悠然忘情 ,趣 闲而累远 ,此夫 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 (《鸡肋集》卷三十三 )苏、晁把这两句诗的妙处揭示得 恰到好处 ,依笔者来看 ,这便是随机 的审美创造方式 ,也就是并不事先预定诗 的 主题 ,然后再寻求物象进行寓托 ,而是在大 自然和社会生活 中随所感触 ,靠偶然 性 的契机创造 审美意象 。所谓 “境与意会 ”,是说创作主体 的 “意 ”与客体之 “境 ”邂逅相遇 ,而非有意地寻求 。这种偶然触发而获得 的审美意象 ,比起那类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的苦吟产物 ,更富有 审美情韵 。宋人叶梦得评价谢 灵运的名句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一段话深得其妙 ,他说 : “此语之工 , 正在无所用意, 然与景相遇 ,借 以成章 ,不假绳削 ,故非常情所能到 。诗家妙 处,当须 以此为根本 ,而思苦言难者 ,往往不悟 。” (《石林诗话》卷 中)钟嵘在 其名作 《诗 品》中所说 的 “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 ”也认为好 的诗作应 该是从生活 中、大 自然 的变幻 中,直接地捕捉诗 思 ,这 当然也就包含有 “随机 性 ”的意思 。这种 随机 的审美创造方式 ,当然不能说是惟一的方式 ,也不能将随 机性视为审美创造 的本质特征 ,但它确实使 审美创造臻于妙境 。这种 审美创造 的 随机性 ,在 中国古典美学 中多有论及 。这个 问题与灵感 问题有关联 ,但决不等 同 于灵感 问题,而是审美意境的创造方式 。我们姑且名之 曰: “随机论”。 “随机论” 认为 ,主体之意与客体之境 的偶然遇合 ,是意境创造 的最佳方式 。苏洵说 : “无 意乎相求 ,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 。” (《嘉祐集》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