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思想浅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韩非子思想浅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空前甚至绝后的思想大碰撞,当时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学术局面盛况空前,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重大事件。当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于是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相继出现。我国古代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出现在这个时代,而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当时著名的文化基地有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以及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 诸子百家博大精深,儒墨被视为显学,在此我只谈一下法家。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初期的齐国管仲和郑国HYPERLINK /view/60770.htm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HYPERLINK /view/42581.htm李悝、商鞅、HYPERLINK /view/229337.htm慎到、申不害等。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HYPERLINK /view/14110.htm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而我今天所要说的正是韩非子。 韩非——韩国公子(约前281年-前233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HYPERLINK /view/22147.htm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据说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谈,但善于著述,其文章气势逼人,当时堪称大手笔。他与HYPERLINK /view/25990.htm李斯曾同是荀子的学生,但由于博学多能,才智过人,思维敏捷,让李斯很是嫉妒。其虽师从HYPERLINK /view/73455.htm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HYPERLINK /view/51931.htm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HYPERLINK /view/77856.htm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HYPERLINK /view/2999.htm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最终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当时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HYPERLINK /view/1521759.htm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未予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于是在“观往者得失之变”时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成《HYPERLINK /view/1434699.htm孤愤》、《HYPERLINK /view/394332.htm五蠹》、《内外储》、《说林》、《HYPERLINK /view/939733.htm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HYPERLINK /view/746399.htm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HYPERLINK /view/2220911.htm嗟乎!HYPERLINK /view/49279.htm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后来秦王攻打韩国。鉴于形势紧迫韩王安便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极为高兴,却未予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HYPERLINK /view/783335.htm姚贾的诋毁,说其“终为韩不为秦”,“不如以过法诛之。”于是秦王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伺机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王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后秦王后悔,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法家思想最著名的就是提出了势、法、术,韩非认为三者都是帝王统治的工具。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韩非子?难三》),“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韩非子?人主》),并认为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三者当中,韩非更注重“势”。他认为帝王之所以为帝王,首先在于有势——“凡明主之治国,任其势”(《韩非子?难三》)。而势又是实行法、术的前提条件,“主失势而臣得国”(《孤愤》)。他提出势分为“自然之势”与“所得而设之势”,即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指在客观的既成条件下掌权和对权力的运用,因此对君主而言,它不是主要的,它是继承事实;真正的势应该是人为之势,是指在可能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力。 人为之势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为“聪明之势”,《奸劫弑臣》说:“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也就是说君主不必有超人的智慧,但要善于化天下人之聪明为己之聪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