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法制史第三 春秋战国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春秋时期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春秋时期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国都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从东周开始至公元前476年的二百四十余年间,史称“春秋”。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制等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 西周中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贵族之间已经出现任意转让土地的情况,这说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国有制和“田里不鬻”的法律约束,开始被突破。这无疑在事实上改变着夏商以来的井田制度,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进入春秋时期,这种情况得到进一步发展。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分封制的特点是封君在其辖地之内,独立地享有各种大权,而且世代相袭。 到春秋中后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按田亩征收赋税的执行,从中央到地方需要建立一套崭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实行郡县两级制的开端。 县的长官叫县令,郡的长官叫郡守。令、守皆非世袭制,而是由国君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他们一般不享有封邑,而是向国家领取俸禄。郡和县的军政大权,统由国君掌握,由国君统一发布政令和军令,令、守不得擅自做主,而且国君可以随时将其罢免。 礼制的衰落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礼崩乐坏” 春秋之世奴隶制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逐渐兴起。 第二节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 郑国 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 第一次: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公元前501年,邓析作竹刑。竹刑原为邓析个人所作,并无法律效力,后来被国家认可,才成为正式法律。 晋国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度法律。 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公元前633年),作“被庐之法”。 第二次是赵盾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把范宣子所作并未“宣示下民”的刑书予以公布,以刑铸鼎。这是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律。 第一次是楚文王作仆区执法。为隐匿亡人之法,指奴隶有逃亡者,要大力搜捕,是严禁奴隶逃亡的法律。 第二次是楚庄王时作茆门法。依照“茆门法”规定,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 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便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 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同时,标志着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建立,从而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发展 战国时期的法律发展 目前,史学界一般称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为“战国”。从春秋以来,由于奴隶起义、平民暴动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原来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只剩下二十多个,其中最强大的有秦、楚、齐、魏、赵、韩、燕七国,史称“战国七雄”。 各国的立法 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已相继掌握了政权,但是新旧势力的斗争仍然非常激烈。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强制力,旨在限制或取消旧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法制,达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实现国家统一,巩固封建政权,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开展了变法改革活动。 各国的立法 首先是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新政主要有三点:⑴“尽地力之教”;⑵“善平籴”;⑶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其次是楚国,主要有两方面:⑴逐渐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有两项措施:第一项,“封君之子孙三世。 ⑵“明法审令”,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减不必要的官吏。 第三,秦国商鞅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 各国的立法活动 魏国曾几次制定和修改新法。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惠王时制定治国之法,襄王时有《大府之宪》。 楚怀王时,曾命屈原作“宪令”,未成。 秦国在孝公时,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 在三家分晋之始,赵国便制定“国律”。 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制定“刑符”以伸君权。 立法指导思想 (一)“不别亲属,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二)“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三)“行刑,重其轻者” 李悝的《法经》 (一)《法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经》是战国初期李悝制定的。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它是适应日益发展的封建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出现的。 春秋以来,随着土地私有的出现,各诸侯国税亩制的实行,一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