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中的探索——从文学创作看原甸的身份建构.pdfVIP

流放中的探索——从文学创作看原甸的身份建构.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言 .-●J“.——■一 刖舌 原甸,原名林佑璋,是新加坡当代诗坛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①1940 年3月9日,原甸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福建省闽侯县)。6岁那年,原甸随家人远渡南 洋,后定居新加坡,在当地成长并接受教育。60年代初,曾在新加坡出版的《星岛报》和 《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部工作,为新马文艺界十分活跃的青年作家。 1963年2月,在青年书局主持人陈孟哲的资助下,原甸的第一本诗集《青春的哭泣》 得以在新加坡出版,并以其热烈的情思和对理想的强烈向往,在新马读书界激起强烈的反响。 内收的一首长篇朗诵诗《我们的家乡是座万宝山》,长久以来受到广泛的传诵,在促进新加 坡的民族团结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1964年,原甸北上中国,居住不到一年,便因政治原因被迫于1965年移居香港,从此 搁笔达十余年。70年代末重新执笔,为香港《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广州《花 城》杂志以及新马等地报刊的文艺副刊撰写诗歌和文艺评论,同时一批诗集也得以在港出版, 如《诗的宣言》(新加坡万里书局,1978年)、《香港风景线》(花城出版社,1981年)、《香 港窗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一度被誉为“量多质佳”的作家。 1984年10月,应新加坡《联合早报》之聘,原甸得以重返新加坡,任《联合早报》文 艺副刊编辑,不久又转入《联合晚报》。原甸在新加坡相继出版诗集《掌声集》(北京友谊出 版公司,1984年)、评论集《马华新诗史初稿》(香港三联书屋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 1987年),《我思故我论》(新加坡万里书局,1988年)以及以万福士为笔名的杂文集《万福 士杂文一集》(新加坡胜友书局,1986年)、《万福士杂文二集》(胜友书局,1987年)。后原 甸又停笔长达十年,几乎完全淡出文坛。新世纪后,原甸相继献出《活祭》、《奉献》、《重轭》 三部长篇小说,结集为《探索三郝曲》(作家出版社,2011年)出版,在新加坡引起巨大轰 动,原甸以基督徒作家的身份,重新回归文坛。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与原甸在上世纪60年代初便蜚声新马诗坛不同,中国大陆对原甸的介绍和引入稍晚, 大致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甸曾在香港居住近20年,所以,大陆对原甸的介绍,最 早是从对香港文学的观照中开始的。《花城》1979年第3期,“香港文学作品连载”上收录 原甸诗作《我们的诗死了》,冠以原甸“居港马华文学工作者”的称呼。而后,《花城》接连 刊登了原甸的诗作,包括《沙爹诗人自画像》、《我是贩卖者》和《沙爹与诗》等等。可以说, 原甸是以香港文学为媒介进入大陆文化圈的。 国内对原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相关文学史著作中。《海外华文文学名家》(潘亚暾,汪义 生,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着重分析了原甸的三部诗作:《青春的哭泣》、《新年代前夕》 和《人到情多情转薄》,从这三部诗集出发分析原甸诗风的转变过程,指出原甸由早期的关 ①因为历史上新加坡的称谓多有变动,不同时期称谓也多有不同,如新马、星马、马来亚、新加坡等,为 了方便起见,如无特殊情况,论文统一称之为“新加坡”。 l 万方数据 前言 注外部世界、直抒胸臆,变为关注内在情绪,感情表达越发显得含蓄深沉。编者还介绍了原 甸的杂文创作和对新加坡诗歌史的编纂工作,高度评价了原甸在促进新马文学和香港文学的 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海外华文文学史·第一卷》(陈贤茂,鹭江出版社,1999年)称原 甸为“性灵派”诗人,指出“他的诗扎根于传统,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扎根于个人的经 历、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之中”①,缺点是不够精致凝练。《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本》(洪子诚, 刘登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在“余光中、原甸等在香港的诗作”一节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p20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