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docVIP

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doc

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江阴青阳实验小学 江雁华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合理的解答,并确认知识的学习,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集中注意力,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情境教学 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诸多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当一个人精神愉快、精神饱满时,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反之,意识就变得狭窄,认识范围缩小,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学习态度消极迟钝,学习效率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优秀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一、创设悬念情境,唤起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巧提问题,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年月日”时,出示小林的生日,并提问为什么小林12岁了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样一道原本在新课之后的练习题,把它作为新课开始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产生了欲罢不能,急待解决困惑与悬念的期待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先播放了一段新闻联播的VCR,并直接抛出问题,固定的每天晚上7时的“新闻联播”为什么播放屏幕上方显示的是19:00?面对这样一个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点被激活,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他们各抒己见,不断有争辩出现。在学生明确了24时计时法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计时方法,并引发学生自主讨论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联系?两者之间可以怎样进行转换?有什么好方法?此时,学生充满了浓浓的探索欲望,把学习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通过激疑,唤起学生注意力,这样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在教学中,作为进入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教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质疑设置悬念,要巧妙而适度,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去思、去探,去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创设生活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缺少感受,更缺少切身体会。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从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有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疑问等情绪,进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上循环小数时,让学生讲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使学生初步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再带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过程,由此引出“循环”的概念。在“认数”的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说数,体会到自己的生日、身高、体重等等都是一个具体的数;自己的组别、家里的门牌号码、自己的座位号等等,都是由数组成的,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教学“数的分与合”时,我创设“分苹果”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有5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分成两堆,谁会分?”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教师明确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另一个同学记录。学生在做中玩,玩中学,不亦乐乎。在这样的情境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简简单单一个“折纸飞机”的生活场景,让学

文档评论(0)

151****48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