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创新鱼篓变身灯饰.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创新鱼篓变身灯饰.DOC

傳統工藝創新 魚簍變身燈飾 中央社?–?2011年12月11日 下午8:03 相關內容 放大照片 傳統工藝創新 魚簍變身燈飾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1日電)竹編魚簍是噶瑪蘭族傳統的漁具,也是原住民漁獵文化和傳統工藝技術的代表。擁有阿美族和噶瑪蘭族血統的杜瓦克.都耀,把魚簍變身為優美的燈飾,以創新延續傳統工藝文化。 原住民漁獵文化傳承先民的許多重要生活智慧,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珍貴的部落傳統工藝技術逐漸失傳,以噶瑪蘭族的傳統漁具「竹編魚簍」為例,雖然擁有獨特的工藝技術和實用功能,但也逃不過時代進步的潮流而快速消失。 杜瓦克的父親來自噶瑪蘭族立德部落,母親來自花蓮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承襲父母血統的杜瓦克則是居住在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新社部落。 噶瑪蘭族傳統工藝文化以香蕉絲編織最具代表性,以前新社部落的女性從小就跟著長輩學習編織技藝,但因後繼無人逐漸失傳,不過近年來在部落老阿嬤的帶領下,逐漸把這項技藝傳承給年輕的一代。 杜瓦克受到香蕉絲編織技藝傳承的啟發,也積極投入傳統工藝的傳承行列,致力於噶瑪蘭族漁獵文化代表「竹編魚簍」的創新工作。 傳統噶瑪蘭族魚簍原本只具有實用性功能,杜瓦克則是運用在地素材,結合部落的編織技術和傳統工法,融合創意創作出造型簡潔優美的魚簍燈飾,把傳統漁具變身為兼具現代生活功能和美感的燈藝作品。 「看不出來這是一整根竹子直接加工製作出來的吧!」杜瓦克指著一座高聳挺直的魚簍立燈說,這個立燈是整枝竹子一體成形,竹身切割出鏤空魚簍狀,再以編織手法編出優美的造型線條,「這正是我追求的目標」。 杜瓦克在魚簍燈飾創作過程中,慢慢感受到竹編造型線條的樸素美感。看著燈光從竹身鏤空處透出,他說,「竹子的線條因為透光而顯得單純柔和,很有原始的美感,與捕魚用的魚簍產生極大不同的反差美感」。 「魚簍變身為細緻的造型燈飾,應是延續部落傳統工藝文化的好方向」,杜瓦克說,傳統工藝品必須要創新,具備現代生活功能性的需求才有生機。 杜瓦克勇於嘗試發揮竹子線條的美感創作,也積極挑戰竹子的韌性製作更大型的魚簍燈飾。他說,未來將朝產品化的方向努力,不僅把傳統工藝技術和文化傳承下去,也期盼能帶動部落文創產業的發展。1001211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攝 100年12月11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