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碑帖融合继往开来.PDF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碑帖融合继往开来.PDF

翰墨天下 书法家 2015.07 总019期 【墨海掬波】 碑帖融合 继往开来 —沈曾植的书法风格及演变 沈曾植  行书护德瓶斋笔记手稿  嘉兴博物馆藏 文/成联方 沈曾植 (1850—1922) ,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 一 、博取时期(1911 年以前) 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沈曾植是近现代积学大儒,王 沈曾植 1911 年以前的风格极其复杂,有的作品又很难 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说沈曾植与清初顾炎武、 归于哪一家哪一派。其中有三个线索比较清晰和突出,下 乾嘉时期戴震和钱竹汀是鼎足而三的清代各时期的学术代 文把这三个线索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便于厘清沈曾植的书 表。书法方面,沈曾植是近现代书法“碑帖融合”的代表人物, 法风格的演变轨迹。 其一生的书法嬗变路径犹如近现代书法演变史的缩影,也 沈曾植受包世臣、吴让之的影响相当久远。根据日本 是文人治书的典范。 学者菅野智明《 寐叟题跋 的书法》统计,沈曾植《海 沈曾植的书法风格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博取 日楼题跋》中包世臣、吴让之风格的书法作品,多数集中 时期(1911 年以前)、风格积淀期(1911—1920)与风格 在 1885 年至 1891 年之间,即沈曾植 36 岁至 42 岁之间。 定型期(1920—1922)。 包世臣对沈曾植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前后,有一段 098 书法家 翰墨天下 2015.07 总019期 王蘧常亲身经历的材料可以证明:“予见先生六十以前为 孙隘庵临《郑文公碑》,绝少变化。又见为予外舅沈公仲 殷写佛经卷,当时诧为精绝者,亦不能过安吴轨辙。六十 以后,真积力久,一旦顿悟,遂一空依傍,变化不可方物, 然其用心实发于早岁也。”沈曾植“六十岁”之际,即辛 亥革命(1911)时候,其书法风格仍在包世臣的笼罩之内。 后来,得以“赋闲”蛰居上海,减去人世的纷扰,在“海 日楼”刻苦读书、写字,审美观不断升华,才逐渐冲出包 世臣书法风格的藩篱。虽然,沈曾植在包世臣身上用功甚 深,但绝非一味盲从 ,而是处处体现出学者的独立之思考。 如沈曾植《海日楼书法答问》中即已指出了包世臣书法的 不足 : “吴笔本弱,纯以草法为运用”。沈曾植在这里既 指出包世臣书法笔力弱的弊病,也称赞其用碑派笔法来写 行草的创举。沈曾植晚年将行草与碑学打通,恐怕最受益 于包世臣书法。沈曾植在《护德瓶斋涉笔》中云:“愚读 《艺舟双楫》,心仪‘中画圆满’之义,然施之于书不能 工。晓起睹石庵书,忽悟‘笔界迹流美人’之说,因知‘中 画圆满’,仍须从近左处圆满求之。此是藏锋之用,非言 书体也。”包世臣虽然提出“中画圆满”的观点,但其所 指恐怕并不容易实践,沈曾植通过刘墉的作品,才悟到“中 画圆满”实际上是指藏锋用笔。可以说,沈曾植为“中画 圆满”赋予了现实的含义。沈曾植并在另外一段材料中进 一步指出“中画蓄力,虽为书家秘密,非中郎、钟、卫法也”。 故 昨 , 白 飞 爱 复 来 比 其 闻 。 。 工 词 之 芳 池 之 临 际 擅 五 早 异 , , 训 则 之 丽 庭 之 趋 文 奉 六 夙 惭 蔼 。 。 蔼 诲 示 善 以 深 聊 慈 , , 墨 材 翰 韫 操 多 戏 艺 植 叔 曾 沈 即“中画圆满”只能是一法,而不是万古不变之法,像蔡邕、 钟繇以及卫瓘的笔法往往呈现出两头有锋、中间较细的线   样,这与“中画圆满”是相悖的。所以,沈曾植对包世臣轴 帖 艺 叔 宗 高 唐 录 书 行 的“中画圆满”之法进行了更细微、更精确的阐释,远远

文档评论(0)

shiyougui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