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九章环境问题及世界政治.ppt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九章环境问题及世界政治.ppt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水资源与国际冲突 未来随着人口的增长,随着用水要求和用水标准的提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供应问题的日益增多和供应的日益不稳定,水与供水系统越来越可能成为军事行动的目标和战争的手段。马林·福尔肯马克提出了一个衡量缺水状态的人均用水标准,即“水关卡”,是每人每年占用可用水1000立方米。 * 水与国际安全的关系表现为: (1)很多水系都是多国共有,单一国家,特别是下游国家,往往不能确保自己能够得到足够的干净用水; (2)由于某些国家可以通过修筑水利设施支配别国的用水,因而水资源可能变成战争的手段; (3)一些干旱、半干旱国家由于人口的增长过快,将很快进入严重缺水状态,这很可能导致争夺水资源的战争; (4)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以水力发电为主,随着可用水的短缺,能源短缺将成为严重问题。 * 一些国际冲突与水资源密切相关。例如,约旦河流域(流经约旦、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五国)的国际冲突;尼罗河流域(流经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八国)的国际冲突;两河流域(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的国际冲突。从国际法的原则讲,沿河国家对流经其领土的河段拥有主权和管辖权,在维护自己主权的时候,不得损害别国主权。但通常上游国家总是掌握主动。 * 三、生态与政治 1.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以环境为中心的政治斗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环境政治。这种政治斗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政府组织进行的斗争,最著名的是绿色和平组织所进行的斗争;另一类是政府组织所进行的斗争,这实际上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斗争,包括外交斗争和干涉主义行为。 * 2.生态政治的主要表现 (1)民间生态保护组织对国内国际的政治影响不可忽视。在某些国家甚至成立了有环境保护色彩的政党,进入政府执政。如1979年成立的德国绿党。 (2)生态政治的政府行为重要表现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的政府行为,其主要表现是国家开展的打击生态犯罪的斗争。对外的政府行为,其主要表现是国家的外交活动,如美国的“环境外交”。 *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 联合国着手解决环境问题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第一个关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国际原则声明,即《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决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会后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规划署、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协调委员会和环境基金管理委员会。产业革命以来“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是20世纪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 80年代中期,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书第15届理事会期间,就“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发展的公平性以及尊重国家主权达成了共识,并以《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的形式,记载了这一共识。“声明”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对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包括3个方面:生态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 1992年,联合国于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会议。这是继1972年6月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环境与发展领域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有183个国家代表团,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中国总理李鹏应邀出席了首脑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广泛的高层次接触。国务委员宋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部长级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 1992年6月的里约会议,全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 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日本京都。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 2001年10月, 第七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摩洛哥马拉喀什。会议通过《马拉喀什协定》。 2005年,第11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通过《蒙特利尔路线图》。[2]? 2007年,第13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寥寥,最后只达成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 2011年,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南非德班,会议就第二承诺期存续问题达成一致。 2012年,第18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卡塔尔多哈,会议通过了对《京都议定书》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g_29301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