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集体备课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导学案(教师版) 课 题:《落日》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亚yì(裔 ) zhuàn(撰 )写 无gū(辜 ) 肃mù(穆 ) xián(舷)梯 hán( 涵)盖 nuó( 挪 )动 xiāng(镶 )嵌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落日》通过在“密苏里”号超级战舰上所见的“二战”日本战败后向联合国投降签字过程的记叙,表达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之情,告诫国人________,希望中国新生。 答案:在驱赶走了入侵外敌之后的喜悦 莫忘国耻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 (1)永志不忘(记) (2)白浪如练(白绢) (3)目不暇接(空闲) (4)天网恢恢(宽大) (5)天理昭彰(显著) (6)垂首(挂下来,低下来)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提示: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2、内容分析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提示: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3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提示: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4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提示: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提示: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 课时编号:024 课题:《落日》 第一课时 主备人:李慧 备课时间:2010年12月9号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反复研读,相互探讨,思考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 (一)导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 (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