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表演的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1 作为表演的诗: 《诗经·楚茨》的个案研究 柯马丁 陈亮 译 对《诗经》“雅”和“颂”部分所选录的诗作的研究,揭示了能被称为这些文本的实质表演属性的特点。 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台北:世界,1975),2.15a-24b;周策纵,《古巫对乐舞及诗歌发展的贡献》,载《清华学报》n.s. 13.1-2 (1981), 1页-25页;王靖献(C.H. Wang),《从礼仪到寓言:古代中国诗歌七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1页-51页。又见于,陈世骧,《〈诗经〉:在中国文学史及诗学中的普遍意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 (1969),371页-413页(重印于《中国各体文学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西里尔?白之编[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8页-41页)。除了“雅”和“颂”中的宗教赞美诗和宴会诗之外,“国风”(各地的曲调)部分的篇章也被当作表演诗歌讨论。葛兰言(Marcel Granet),在他的《中国古代的节日与歌谣》(巴黎:巴黎高等实验学院图书馆,1919)中,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推想“国风”中包含的民间礼仪;王靖献(C.H. Wang)在《钟和鼓:在口述传统中作为程式化诗歌的〈诗经〉》(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中,试图应用罗德-帕里的《诗经》大体上是口述作品的假设。这两种研究,都严格地在某种理论框架内撰写,是它们时代的产物,而且它们随着它们作为基础的方法论假设而老化。甚至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时,这些诗也不仅仅作为简单的诵读,而是在舞蹈中作为仪式而进行的表演,通过模仿再现那些不应当被遗忘的历史事件。最著名的例子是舞蹈《大武》,王国维和在他之后的研究者已根据一组6首《诗经》礼仪赞美诗,认为它大概是表现周征服商。 王国维,《观堂集林》,2.15b-17b;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239页-272页;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从礼拜仪式到文学作品:〈诗经〉中最早的诗歌的礼仪语境》,《汉学研究》13.1 (1994), 133页-164页。关于更怀疑的评价,见白川静,《诗经研究》(Kyoto: Hoyu, 1981), 339页-348 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台北:世界,1975),2.15a-24b;周策纵,《古巫对乐舞及诗歌发展的贡献》,载《清华学报》n.s. 13.1-2 (1981), 1页-25页;王靖献(C.H. Wang),《从礼仪到寓言:古代中国诗歌七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1页-51页。又见于,陈世骧,《〈诗经〉:在中国文学史及诗学中的普遍意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 (1969),371页-413页(重印于《中国各体文学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西里尔?白之编[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8页-41页)。除了“雅”和“颂”中的宗教赞美诗和宴会诗之外,“国风”(各地的曲调)部分的篇章也被当作表演诗歌讨论。葛兰言(Marcel Granet),在他的《中国古代的节日与歌谣》(巴黎:巴黎高等实验学院图书馆,1919)中,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推想“国风”中包含的民间礼仪;王靖献(C.H. Wang)在《钟和鼓:在口述传统中作为程式化诗歌的〈诗经〉》(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中,试图应用罗德-帕里的《诗经》大体上是口述作品的假设。这两种研究,都严格地在某种理论框架内撰写,是它们时代的产物,而且它们随着它们作为基础的方法论假设而老化。 王国维,《观堂集林》,2.15b-17b;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239页-272页;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从礼拜仪式到文学作品:〈诗经〉中最早的诗歌的礼仪语境》,《汉学研究》13.1 (1994), 133页-164页。关于更怀疑的评价,见白川静,《诗经研究》(Kyoto: Hoyu, 1981), 339页-348页。 马伯乐,《古代中国》,弗兰克?安?基尔曼(Frank A. Kierman,Jr.)译,(n.p.:马萨诸塞州大学出版社,1978),272页。 马伯乐,《古代中国》,274页-276页。 专有名词“嘏辞”在后来的解释作品中很常见,在《礼记》、《礼运》中已经出现两次;见《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版,1815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重印),21卷190页上, 22卷197页下。在“嘏辞”方面的最佳论文仍然是徐中舒的《金文嘏辞释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 (1936),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