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听课文朗读 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禊( ) 激湍( ) 流觞( ) 形骸( ) 感慨系( )之 嗟悼( ) 齐彭殇( )若合一契 一词多义解(二) 一死生为虚诞( ) 悟言一室之内 ( ) 其致一也 ( ) 不知老之将至( ) 及其所之既倦 ( ) 感慨系之 ( ) 深层思考: 王羲之的人生观消极吗?我们该如何看待? 作 业 提示: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 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人生观 作者反对老庄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是荒诞之说。 作者明白了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他就编辑了这次宴游的诗文集并挥毫作序,希望兰亭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 作者的人生观:人生如此短暂,那么就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1、诵读全文 2、翻译句子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以人生苦短为话题,写一段话。 要求:⑴引用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名言 ⑵运用排比的修辞 乐→ 痛(惜)→ 悲(叹) ↓ 人生短暂,生死无常 ↓ 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有限的人生中实现个人价值) 文章思路、主题 * * * * * * * * * * * * * * * * * * * 斯 亭 斯 人 两 奇 观 序 以 帖 传 乎 帖 以 序 传 乎 一 序 一 帖 双 绝 璧 亭 因 人 名 焉 人 因 亭 名 焉 序 以 帖 传 乎 帖 以 序 传 乎 一 序 一 帖 双 绝 璧 亭 因 人 名 焉 人 因 亭 名 焉 斯 亭 斯 人 两 奇 观 ?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名士们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