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 世界电影的发展期(1966~ ) 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多元交汇、综合发展的历史时期。 1、综合既是多元的综合,又是综合的多元。 2、这种综合发展的出现,又是电影本体意识彻底觉醒的必然结果。 3、正是在这种综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原来三足鼎立的历史构架已经开始趋于模糊,各国民族电影纷纷崛起,大有并驾齐驱的发展势头。这是本期世界电影横向发展中的一个新特点。 一、新德国电影运动 指从1962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西德境内掀起的一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20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 最初形态——“青年德国电影” 。 1966年,战后第一批青年导演脱颖而出,相继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以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国际电影节中多次获奖。 《告别昨天》《青年托尔勃》《它》《狐狸禁猎期》 “青年德国电影”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普通的小人物,对生活重压下的人物命运充满同情,真实描述了社会对人的压抑感。 在艺术手法上,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型结构,采用新的叙事方法:常常没有一条持续发展的情节线索,将故事通过若干个片段加以展现,片断之间缺少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时空上的跳跃也很大,经常插入一些字幕、警句或评语加以连接;有意忽略事件背景的交待,开头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结尾也采用“空白结尾”取代大团圆结局,把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补充和判断。 克鲁格 《告别昨天》 新德国电影第二代导演属于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一代导演,与前辈相比,他们思想更活跃、更自由,创新的步子也迈得更大。 受新浪潮影响更深,艺术上更趋于现代化。但仍具有个人风格,在对时代、历史、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形式美学特征的发现和开拓,呈现出了某种审美的统一性,重新确认了电影的叙事功能,重新确认了电影的大众性,注重观赏价值和思辨价值的统一,探索出一条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使电影的审美价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的道路。 《人人为自己, 上帝反大家》 《铁皮鼓》 二、新好莱坞电影 技术至上主义: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改造电影的制作方法,创造全新的电影时空,为电影带来神奇化的效果。 斯皮尔伯格 (电影顽童) 代表作:《大白鲨》《第三类接触》 《E.T》《侏罗纪公园》 新好莱坞也借鉴了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作者论”,对现实和历史给予严肃的思考,科波拉《教父》(三部)《辛德勒名单》等作品为代表。 后现代主义电影:以无中心、无原则、无深度来消解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 :《阿甘正传》 (一)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成名作:《杀人短片》 ( 1987) 代表作:《十诫》 (1988) 三、当代著名导演 主要作品:《人员》《生命的烙印》《影迷》《盲打误撞》《永无休止》《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蓝》《白》《红》 特色: 具有哲学意蕴的导演风格 战后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人物/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不致力于打造动人的故事情节,所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是一位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 早年对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情况十分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这一概念被逐渐淡化,代之以自由个体在所谓自由生活中的困惑与挣扎。总体来说,其创作是从尖锐滑向温情。 截止1999年,阿巴斯已拍摄了23部影片,其中短片14部,长片9部。 第一部长片《报告》(1977) 阿巴斯电影三部曲: 《哪里是我朋友家》(1987)《生命在继续》(1992)、《橄榄树下》(1994) 《樱桃的滋味》(1997)摘取戛纳金棕榈大奖的桂冠 《随风而去》(1999)荣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的荣誉。 《ABC在非洲》(2000) (二)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形式:阿巴斯对声音、镜头、观众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将声音看作画面的第三维度。特别喜欢使用场面——段落镜头,反对过分分切场景,反对过多使用特写镜头。他非常重视观众问题,喜欢让观众参与到自己电影创作中来,认为电影既属于导演也属于观众,反对“完美无缺的电影”,反对“将感情当作人质”的电影。 内容: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波斯哲学家兼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思想,即:否定宗教的来世说,肯定现实生活,谴责僧侣的伪善,字里行间充满哲学意味,也有人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悲观厌世的色彩。无论是在影片《生生不息》还是《樱桃的滋味》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阿巴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态度。 第五章 世界电影发展史 第一节 世界电影形成期(1895-1930) 世界电影形成期的总趋势:由西而东地传播与发展 西方本身:呈现出美国电影与西欧电影的某种竞争与对抗 发展到1930年代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商业性极强的美国电影 颇具艺术探索精神的法国电影 注重宣传教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