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新民群体的集体记忆建构与维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PDF

城镇化进程中新民群体的集体记忆建构与维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镇化进程中新民群体的集体记忆建构与维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第 18卷 第4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               2018年7 月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农村社会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群体的集体 记忆建构与维系 何威,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中国全面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一部分乃至一代农民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 迁入城镇的 “新市民”虽已历经政策定义与社会认知层面上的“城镇化”,但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仪式行为的 操演与社会关系的实践中仍然长期保持着“农民”的方式。 这既是乡村记忆深刻历史性的体现,也是 嵌入在农村集体意识和农民生命轨迹之中的记忆表达。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以社会记忆为视角,将 政策推动的“城镇化”和“市民化”作为改变乡村社会记忆框架的历史事件背景,尝试探索和论述已经 经历过城镇化变迁的农民在社会生活与政策环境重构中,保留和建构社会记忆的方式与途径。 同时 分析阐述在国家政策与权力的影响之下,这些方式和途径所体现出的“新市民”社会记忆的建构逻辑 和影响因素,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理解。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新市民;社会记忆;市民化 - - -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7465(2018)04 0035 12 社会记忆所关注的往往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个体心理与集体的意识所带来的长久性影响, 然而社会记忆的作用,往往在个体的层面上体现出来。 它不仅影响着同一代人中每个个体的生 活模式,也左右着经历了同一事件的人们的心理判断。 这是由于社会记忆的本身存在和延续的 方式所致: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心理印记,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因此,社会记忆不仅在 [1] 暗示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而且也影响着人们当下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 。 一、问题意识与相关研究回顾 从传统的记忆观上来说,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往往带有明确的研究指向和维度,但这并不 代表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是边缘的。 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将集体记忆定位为“一个群 [2] 体共有的思想总体的一部分” 。 他将涂尔干对于“社会”如何记忆的论断,更为谨慎地限定在 [3] “群体”这一更小的范围之中 。对于一个事件的经历,能否被作为集体记忆来研究,除了事件 本身的特殊性,更重要的还是集体中的个体经历事件的情境因素和其主观感受。 “记忆事件本 身的特点问题,社会记忆研究中的社会动力学问题,社会记忆的机制问题”作为社会记忆研究的 [1] 基本问题,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缠绕 。 因此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认知上,记忆通常被认 为是一种个体认识和行动的表征。 既可以用“存蓄式”和“功能性”细化社会记忆的机制,也可 [4] 以以“生平回忆”和“持续性回忆”的区分来识别社会记忆的内容 。 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研究 - - 收稿日期:2017 08 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13&ZD043) - 作者简介:何威,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E mail:marcores@yeah.net;文军,男,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