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杨云彦.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 言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与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 各地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区域问题,一直是我国经 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外部注入资金的倾斜、内部投资主体的日益 多元化,以及劳动力跨地区的空前大流动,导致要素投入的倾 斜。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使得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东西部经 济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决策部门和全社会的 广泛关注。 在西方,区域经济学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从区域经 济学理论演进的历程来看,从早期的区位论,到 圆园世纪中后期 空间经济学的兴起,反映了区域经济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分布 到变迁,从描述到解释,从空间结构到空间过程的演进方向。近 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等大趋势下,区 域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态势。相比之下,我国区域经济学的 发展,长期受到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相关理论的影响,服务 于计划经济需要,深深烙上计划经济的印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和 研究模式,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区域经济学的重建势在必 行。 改革开放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开拓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重建我国区域经济学指出了发 展方向。区域经济学的重建,应该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现有的 区域经济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为框架。 区域经济学是一种理论分析框架,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具有一定的研究规范与逻辑,它是对具体区域研究经验的总结和 抽象。因此,在学科内涵上不能将区域经济学泛化为区域经济问 题研究,研究对象上不能把区域经济学等同于对特定区域的具体 分析。 区域经济学的重建,在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学成熟的理论框架 的同时,应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考虑到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还应考 虑历史延续性和我国现实国情。根据这一考虑,这本教材要把握 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跳出计划经济的框框,明确市场经济的 分析框架与方法;二是要跳出经济地理学的框框,凸显经济学特 色;三是要跳出政策附属物的框框,讲求学术规范;四是要适当 反映区域经济学的新动态与进展。 在内容安排上,本书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的内涵及空间经济活 动等内容,第二章介绍转移成本和区位分析等内容,这两章构成 区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三章介绍区位单位的空间竞争与空间 均衡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区域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融合衍生的产 物,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相关内容 涉及较多的数学推导,在本科教学时,可酌情取舍。第四章介绍 产业集聚和区域产业结构,第五章介绍城市经济及其空间结构, 这两章构成有关区域有机整体形成内在机理和发展过程的基本内 容。第六章、第七章介绍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及区域经济发展 的理论,从多区域相互关系的动态过程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 基本原理。第八章介绍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有关内 容,第九章介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前沿问题。考虑到区域 经济学涉及较多的数量分析方法,所以我们以附录形式安排了一 些相关知识,供教学中作为参考。 本书由杨云彦担任主编,陈浩、陈敦贤、王书芳担任副主 编。曾菊新、郭庆汉等参与了本书总体结构的设计工作。参加编 写的人员有:杨云彦、陈浩、陈敦贤、王书芳、田艳平、易成 栋、何雄、敖荣军、魏博通、秦尊文、刘一春、朱金生、成爱 华。书稿由杨云彦总纂定稿。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重建还处于 探索的过程中,加之作者水平所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 读者指正。 编者 年 月 圆园园源 圆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 员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