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贵阳一中
                    -  “美和宇宙之美是同一的”                                   ------古希腊的先哲们  “数学,如果正确的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罗素  220的全部真因子1、2、4、5、10、11、20、22、44、55、110之和为284;  而284的全部真因子1、2、4、71、142之和又恰为220。这就是亲密无间的亲和数。     罗丹说:            自然总是美的。      伽利略则宣称道:         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           哪位数学教师不认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充满了------            理性精神            智慧结晶            思维的人文情怀 作为教育形态下的数学,我们给学生呈现过数学美吗? 教学环节中我们教导学生欣赏过数学美吗? 我们给学生的数学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我们的学生除了知道数学就是做题与考试以外,还知道什么? 为什么数学给学生的印象总是那么枯燥,干瘪和无味?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那么讨厌和惧怕数学?     1. “教育形态的数学”与“学术形态的数学”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数学欣赏”的内涵   2.  数学的真、善、美往往被淹没在形式演绎的海洋里,需要大力挖掘,用心体察才能发现、感受、体验和欣赏     1.数学教育的功能,就是使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共同感受和欣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价值与美。  2.欣赏,是教育的一部分,欣赏是需要指导和培育的    让我们先走进美丽的分形世界吧! kohn雪花和Sierpinski三角形也是比较典型的分形图形,它们都具有严格的自相似特性(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分形不但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青睐,而且因为其广泛的应用价值,正受到各行各业人士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分形?   严格地而且正式地去定义分形是一件非常复杂而且困难的事情。但是,有一些不太正规的定义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分形的含义。在这些定义中,最为流行的一个定义是:分形是一种具有自相似特性的现象、图象或者物理过程。也就是说,在分形中,每一组成部分都在特征上和整体相似,只仅仅是变小了一些而已。                                逃离的电荷在玻璃板中先是创造出微型闪电风暴,然后形成一只蝴蝶的形状。         以上从一个侧面就已使我们从视觉和感官上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和我们的生活中!           然而数学带给人们的美远不止这些直观的形态,    正如人的美不单在外表,更在内心一样。          数学中的美,不是以艺术家所用的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通过演绎构成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只有数学内在的博大精深与简明透彻才给人以巨大的美的感染。       数学的美更多的体现在思维的美!            数学美的形式有抽象美、形式美、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 一.对 称 美 的 探 究 对称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形式,它是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匀称和对等。 它存在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中,数式结构和几何图形以及命题的互逆的对称性,也蕴含着解法(证法)的对称性。 相同结构特征的数式、图形具有同等地位,诱发相同的推理方法。 从数学对称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常能起到优化解题思路和简化解题过程的效果。    例1.已知                             ,                       求证:              分析:由于待证不等式的左边是对称式,所以只                                                 要证明                    即可.       证明:因为    和        都是正数,                  所以                              即                 由对称性直接可知:                   故有:  例2.已知     ,   , 为互不相等的实数,        且                            ,求证                       证明:由等式                    得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