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学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2)“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3)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4)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5)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 明确:(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五 )拓展练习。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 说“木叶”》教案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09-6-5 15:45:20 说“木叶”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 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

文档评论(0)

183****34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